2 提升新动能,开创“人才交换”时代
作为一种商业行为,企业界的“人才交换”活动早有先行者。
如足球俱乐部球员转会、租借事件时有发生,就体现了人才交换的一种有效形式和效果。
其他企业为何不能借鉴过来做一些“租借”之类的玩法呢?
一方面,站在企业角度,
可以通过人才交换的形式改进或丰富自己的人才布局,
短期补充新鲜血液和能量,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关键性问题,
适度的人才“交换式”流动,也能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动能;
反观很多企业,从来就缺失人才资本增值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政策(华为做法);
平时不做战略性人才储备,突然出现人才需求时,往往就临时抱佛脚,匆忙跑到人才市场上去抓去挖。
不成功的企业为什么不成功?
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还不是因为事业的贫穷限制了他们对人才发展的想象。
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换,
对人才来说也是一种新型的福利性安排,
基于事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思路和做法都值得尝试,
人才流动起来了,自然进一步被唤醒和激活了。
试想,你隔三差五地老去一个地方观景旅游,时间久了你受得了么?
是不是该换换口味呢?
德勤智库发布的《2018年的10大人力资本趋势》里提到,
一方面,传统雇佣关系正在被兴起的多元劳动力生态系统取代——
为用人单位提供了灵活性、所需的劳动能力以及探索多种寻求人才经济模式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
领先的组织正在转向一种使个人得以获得宝贵经历,
探索新的角色,并不断改造自己的模式,
而不是沿着基于职位的路径稳步前进。
这说明了什么呢?经历比职业更重要!
企业里人才的丰富经历从哪里来呢?
通过跨组织的人才交换便是一种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三亚劳务派遣公司田福人力小编猜想,未来频繁开展人才交换绝不是一种“妄想”。
当然,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换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敢想能做就有可能。
一切都是根据双方的需要来开展的,包括完全的福利性交换,只是为了换一份好心情而已。
一开始可能有个“门当户对”的基本规则。
双方应遵从意愿均同、互相尊重、由易到难,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人才跨界交换整体上还是一个新事物,一切做法都值得尝试。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近期刊发了两条“互换身份”的新闻,
一个发生在四川眉山市,另一个发生在江苏张家港市。
新闻均是关于交警支队民警和外卖小哥的角色互换体验,
时间不长就一天,而通过身份“互换”,
双方却深深感受到了彼此工作的真实写照,
体会了一把最真实的“换位思考”,效果超出预期。
3 结语
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换本质上是“人才共享”,
沿着无边界组织的发展脉络和新人类的个性诉求,人才共享就是共享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内容。
多元经历就是竞争力,塑造了你的视野和胸怀、领导力或执行力还有情商。
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总有人比你做在前面。
朋友圈里经常看到“跨界打劫”的概念,
三亚劳务派遣公司田福人力小编认为,“打劫”人才的时代很快就要来临了。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开展“人才共享”,
既解决了人才的“七年之痒”,保障了人才的持续成长,
又提高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