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既然在这个原来的那个阶段,一种工具不靠谱,那么我们用两种,用三种,新的问题又出来了,结果发现这个工具说他是内向的,那个工具说他是外向的,我到底听谁的,大家和迷惑,也很困惑,所以我们到了这个阶段之后大家才意思到一个问题,原来人才测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的堆积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还需要的是什么,还需要把这些工具来进行有机的整合,怎么样来进行整合。。
这个时候我们进入了这个90年代的末期,我们进入了评价中心的时代。那么这个评价中心,它实际上是一种我们说叫做复合型的人才测评的技术,那么对评价中心的这种理解有两种,一种理解认为评价中心是以情境模拟为主的,以面试和心里测验为辅的一系列的测评方法的有机的组合。但是另外还有其他的理解,比如说这个德国的理解,评价中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情境模拟,前两天我在一汽上课,那么一汽大众从2003年引进德国大众的评价中心,那么它的评价中心,他们跟我们讲说我们的评价中心是没有心里测验的,除了面试,完了剩下的全部都是情境模拟的工具,所以在这个时候,你比如说评价中心强调的是什么,叫做多种测评方法的有机的组合,但是在这个阶段,新的问题又出来了,说你小组讨论能测这个,你公文筐能测那个,但是这些东西,抱歉,都不是我们企业想需要的,都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在这个时候,在我们测评领域又引发了一个新的思考,我们的测评的指标,怎么样能够基于企业和岗位的个性化的特点,那么在美国1973年的时候,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教授,他写了一篇非常注明的文章,叫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那么由他这篇文章开始,开启了我们胜任力的时代。
在这个21世纪初的话,胜任力他的概念和理论,他的方法,被引进到我们的国内,那么有关这个胜任力的这种理解,实际上我们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怎么样去理解胜任力,实际上就是在这个岗位上的优秀员工所具备的特点,我们去分析这个岗位上优秀员工所具有的特点,这就让我们所测试的指标具有了高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由于胜任力概念的出现,那么我们在21世纪初,胜任力的概念被引入到国内来了之后,开启了我们的测评的一个新的时代叫做基于胜任力的人才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