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旦提出,猜想就象探照灯似地投射出去,而提出试探性理论。所谓试探性理论也就是科学中的假设。波普尔把猜想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甚至认为哥白尼创立日心说也是凭借猜想的结果。按他的意见,使用哥白尼时代所用的简陋仪器,根木不可能提供任何具有决定意义的新材料,日心说只能是超越感觉经验的大胆猜想下进行观测而予以证实的一种设想。当然,哥白尼创立日心说的历史事实是否一定如波普尔的论断,起源于大胆猜想,还值得考虑,但至少可以肯定,哥白尼如果在当时对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学说不存在任何怀疑,也就无从获得力量去支持他为此付出如此艰辛的努力。很显然,怀疑就是问题,是试探性理论投射出去的根据。所以,按波普尔的意见,科学总是首先大胆投射出某种结论,然后再仔细地搜集证据加以证实或否定。
前述公式中的“EE”就是消除误差,也就是批判。科学的合理性并不在于每一个猜想都合理,而合理与否需要批判来审定。批判就是证伪,就是否定。很显然,否定假的,就会发现真理。所以他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并不是观察的积累,而是一再推翻现有科学理论,不断消除错误,筛选出更优的理论。因此,科学的进化也是在“遗传”的基础上,不断地出现试探性“变异”,经过批判的洗礼,而补充到科学的体系中的。
我认为对科学思想进化的这两种方式都是在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甚至可以说,它们是交融在一起的。为,波普尔并未说明问题P,的来源。可以设想,这个来
源就是在生产实践和客观事物中。那么,他的模式和前一模式很自然就结合在一起了。同时在前一模式中的再实践是在理论基础上出发的,因而也含有演绎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两种过程归纳成如下的图式:
由此可见,科学研究大体形成图示的闭合回路。从哪一个环节开始,都可以进入这个回路。在这里演绎和归纳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所不同的,只是开始环节的差异和所强调的环节差异而已。如果放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无尽循环中,两者就更相近了。
因此,科学工作者必须对这几种主要逻辑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用它们指导科研过程的进行具备一定的知识,并能在科研过程中进一步深入掌握它。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一个科研人员都成为逻辑大师。我国古代就有形式逻辑和朴素的辩证法等哲学遗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哲学又已在我国深入人心。因此,在思想方法上我国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我们自觉地使用这些武器,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