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才在线——逻辑结构(2)

来自:田福招聘网   发布时间:2014-02-11 10:38:30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之间并不存在鸿沟,正象静态和动态之间并无鸿沟一样。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形式逻辑对任何概念都注意其内涵和外延。内涵即概念所反映的各个对象共有的属性的总和。例如,男人这个概念有两个共有的属性,即人的属性和男性的属性:人的这个概念只有人的属性。因此,“男人”的内涵要多于“人”。概念的外延则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总和,“人”的外延显然大于“男人”的外延。所以,外延的扩大伴随内涵的缩小,外延的缩小伴随内涵的扩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在自然现象中,尺度大(外延)的现象结合较小的分辨率(内涵)。对于解决很多科学问题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科学研究中辩证唯物主义是十分重要的,但它需要严格的形式逻辑作前提。例如,天气变化中冷暖交替的周期性,事实上就是“否定的否定”这一辩证规律的具体表现。但是,首先要明确冷暖阶段的含义,这就需要考虑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夏季的冷阶段显然不同于冬季的冷阶段,如果用温度值来划分冷阶段,那么冬、夏冷阶段的含义就不能同一。于是气象工作中就采用各个月份自相比较的办法。例如,某年一月份和多年一月份总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称作“距平”,作为划分该月是冷或暖的标准。那么以负“距平”作冷的标准,则这个含义就能在全年各个月中都保持不变,符合同一律的要求。又例如,根据几个偏冷的冬季次年夏季多雨的例子,是否就可断言冷冬之后有多雨的夏季呢?显然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而要证明这个结论,必须要对全部冷冬进行统计,这样才能在外延方面保持同一。因此,在寻找事物变化和相互联系之前,必须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同一。其它的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规律也都是这样相互联系着。
      矛盾统一是辩证法的精髓。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所组成的,这是事物变化的根源。变化是由量变,逐渐过渡到质变,而形成一次否定。否定后而出现的新事物又由新的矛盾所组成,由量变到质变,而形成又一次否定。事物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向前发展,由一个否定而导向另一个否定,即否定的否定。这是事物的内因。同时,还有外因也影响着它的变化。因此,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大致如(图2〕所示。
    天气过程也是如此,热源与冷源,冷空气与暖空气等,都是矛盾的两方面,经历着酝酿过程(量变)和爆发过程(质变)而造成旧阶段的结束和新阶段的产生,使天气发生转折性的变化。天气变化同其它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表现为大致的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阶段就是这种周期的位相。
    现在从逻辑的角度探讨科学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存在着两种方法,即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将大量客观事实概括起来,寻找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方法。亦即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的推理方法。发明牛痘疫苗的金纳就是}h察了挤奶妇一般对天花有免疫力的大量事实,而得到了接种疫苗的启发,就是归纳法的具体应用。科学中普遍应用的分类法,就是归纳法的一种表现形式。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也是具体应用归纳法的结果。一般说,从事实出发或从实践出发都属于归纳法的范畴。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经常进行的对比分析,类群分析,统计分析,都属于归纳法。
    归纳法是英国培根首先明确提出的,对结束中世纪的宗教迷信起了很大作用。当时对任何事物的解释必须从基督教圣经的教条中来引伸,这就禁锢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归纳法主张从事物中归纳出它固有的规律性,因而有着巨大的革命意义。归纳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将会是永存的,只是形式还会继续发展。
    按照归纳法的原理,人们从大量实践中,逐渐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而变成理性认识。因此,认识过程将成为如下的一个模式:
    科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超前反映式的演绎推理。他把自己约五十年的工作归纳成如下的一个模式:P,一-->TT~一)EE一~*P2Y,即面临的某一个科学问题,TT即试探性理论,也就是科学家根据面临问题的性质设想出的一个理论,试探着对问题作出回答。EE则是消除这个试探性理论对于问题解释中所存在的误差,这样就产生第二个问题P2。科学研究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的。他对这个公式进行了精采的解释。
    首先他认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人对客观事物不会进行无目的的观察,因为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任何新现象都会如过眼烟云,不留痕迹。只有某种“预期”
  (或“预期系统’‘预期范围”),也就是有了问题的准备时,事物一旦落于这个范围,就会被识别、被理解,而纳入人们的认识之内。这种“预期”按通俗语言,即为“有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明了他所谓的预期的重要性。在所有的问题中,他认为只有那些反映旧知识和新事实之间的重大矛盾的,横亘在历史前进方向上的,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掀起波涛,载入史册。前面谈到过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作的自由落体的实验,即证明了轻重物体下落速度不同的“原理”是错误的,这也是旧知识与新事实之间的重大矛盾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