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社保代理——什么是人才(2)

来自:田福招聘网   发布时间:2014-01-18 09:35:33

    那么什么是贡献?应如何对它进行衡量呢?这个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牵涉到人才所处的社会以及社会的要求。在这里仅就科学研究方面作一些探讨。
    在科研单位往往把论文作为贡献的具体表现。这是合理的,因为论文概括了研究的成果,可以提供交流,使其为应用单位接受,发挥其价值,所以论文是科研成果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却有两点要考虑:第一,论文不一定都意味着贡献,质量低劣的论文非但谈不上贡献,反而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仅能作为个人损害社会的见证。其次,论文只是科学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不能代表全部工序的贡献,否则其它工序(如情报和资料的搜集、加工等)的贡献就会被否定,而没有其它工序,论文也就成为无源之水了。这点正象裁缝的劳动不能全部概括衣服的价值一样。因此,论文作为贡献还必须附加其它众多的条件。管理等等。科研也有如演剧,前台的演员只是极小部分,还有编剧、导演、布景、服装、灯光等等,可以说,它是以一个社会为支柱的。显然不能把成绩全部归之于演员,更不能仅仅归之于主角。整个演剧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哪一个环节有问题,那么解决这一个问题在演出中就具有最大的价值。工作也与此类似。一九五七年在青藏高原考察,四千米以上高原,空气稀薄缺氧,在那里煮饭是极大的难题,但能从事观测的却不乏其人。这时只有一个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掌握了在高原缺氧条件下的烧饭技术。烧饭并不是气象技术,但是没有这个环节,整个科学考察也就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否有贡献,能否算作人才,我想是不难判断的。
    当然,科研后勤,包括青藏高原的烧饭之类也有大量经验可以总结,同样也可以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如果这些同志在这方面也留下经验,那就更好了。但无论如何,在你最后的那道论文工序中已经凝结了他们的血汗,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因此,贡献也必须属于每个流过血汗的人。作为论文的作者也必须把自己的血汗掺进集体的事业中,这样他的论文才有一定的价值。
    同时,科学是有继承性的,一个科学概念在最后形成前,往往已经过若干人的不同程度的酝酿。成功者往往是在许多失败者的基础上得到启发和教训,才获得令人瞩目的胜利。因此,必须尊重前人的成果。这也是衡量一篇论文的价值时所必须考虑的。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人才是不拘一格的。例如:在一个科研单位里,既需要能提出优秀的论文和科研报告的人才:也需要善于设计,敢于决策,并能组织实施的人才;还需要兢兢业业,作好后勤,创造科研条件的人才。这些人才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他们都需要一定的才能和热情,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虽然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但不是衡量科研人才的唯一标准。在评价科研单位的人才时,应当从科研的全部过程的每个环节去衡量,才能得到客观的和合理的结果;也才能得到合理的、而不是畸形发展的人才布局。
    当然,以上的论述并不否定主要研究人员的作用。任何科研集体都需要有博学多才、目光远大的科学家作为核心,负担指导和组织的责任。没有这样一个人才,科研集体及每个人的才能,都不可能充分发挥。所以他的贡献应当居于突出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的作用必须通过集体的劳动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他的贡献是集体贡献的前提,集体贡献是他贡献的基础。也正是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各种人才都有机会显露其才华,而不致互相埋没,破坏人才的自然结构。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人才和知识、技能等等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知识和技能是一个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二,但是它和人才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了知识和技能,一般说,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是增长了,但不一定都能作出贡献。这里还存在着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知识脱离实际,派不上用场,甚或起反作用。例如,春秋战国的赵括,有着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不过是纸上谈兵,在具体指挥同秦国的战争中却一败涂地。三国时代的马傻也是由于理论脱离实际而失去了军事要地。有知识而不能做出贡献的另一种情况是缺乏把知识贡献给社会的决心和觉悟,在科学技术工作中,虽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但多年作不出成绩或成绩甚小的人也不少。其中有些人受过大学的教育,但不是积极地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做出贡献,而是不适当地强调自己知识的某些局限(当然正确地认识这种局限是对的,只有认识了才能逐步克服这种局限),而无所作为或者把知识做为猎取个人名利的手段,不考虑国家需要,当然这也不可能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本文来源:田福招聘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r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