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人才‘学是在宏观人才学的背景上产生的,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人类(宏观)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而个人(微观)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宏观人才学可以考虑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构,为此而培育和使用整个社会的人才,创造出丰富的、全面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满足全社会的需要,推动全社会前进;而微观人才学则不能处理上述这些问题。由于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正象他的体力和生命都是有限的一样,所以只能考虑在全社会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中作出他自己的一份贡献,当然要尽可能地
使自己的这一份贡献达到力所能及的最大极限。既然存在着部分与全体的问题,那么合乎逻辑的问题,是个人如何同最适合他本人特点的一部分贡献结合起来,’即正确地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专业,并在这一专业中迅速成才,只有这样,他这一部分的聪明才‘智才‘能在社会整体中发挥最大作用。这就牵涉到对个人能力的认识评价、培育和使用的方向和方法问题。
微观人才学还有一个重要方而,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最大的贡献也就牵涉到时间和精力的核算和规划问题。物质手段可以扩大个人的作用,例如计算机和机械等;但是做为个人的智力活动往往是个人整个经验和知识的综合结晶,是无法用机械替代的。因此这个核算和规划无疑也包括可利用的物质条件
(技术、资料等)在内,显然还必须包括驾驭物质世界的能力在内。
另外,个别人才的成长与整个社会背景条件也是分不开的。例如,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都属于历史上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而在反动腐朽的社会中,许多人才受到窒息和埋没。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同一个时代里,不同的个人所作出的贡献可能相差悬殊。在那些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里也有不少庸碌之辈:而在腐朽没落的社会里,也可以升起科学明星或时代巨人。这个问题充分地说明除了宏观人才学之外,微观人才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微观人才学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系统性论述的著作很少。作者认为,它应当具有严谨的逻辑系统,而绝不限于对人才的个人品德(努力、热爱人、富有敏感等;)的概括。微观人才学所依据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名人传记和他们的口记等是主要的资料来源之一。根据这些资料,分析他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成长的规律性,探讨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成为某一项有重大意义的社会活动(政治、军事和科学发明等)的代表人物。当然,在这样的分析中,需要采用对比的方法。例如,哥白尼时代天文学的状态是什么,以便对照说明哥白尼创立日心说的个人特点和经验。将这一类大量事例归纳起来,就可以找出杰出人才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日常所接触到的个人成败事例,是另一类重要的资料来源。这一类资料虽然没有杰出人才事例那样的广泛传播,但是,可以有大量感性材料,社会条件比较接近,所以十分丰富、生动,加上每个人经常耳闻目睹,比较容易分析、对比和联系实际情况。可惜的是,并不是人人都用这些事例进行对照、研究,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俗话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教训,没有引起足够警惕。举例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样一条鲜明的对比,生活中有无数的例证,但重蹈复辙的却不少见。这
是什么原因呢?这就与人才的精神状态、修养、智能结构密切相关。这类事例,为微观人才学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每个人自己的成败经历的总结对比,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料来源。人都有其经历,只是各不相同而已。即使是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他在学校考场上的经历,也已经够得上“身经百战”了,何况他在日常生活中,同样经历过许多事情,其中也吸取了很多经验教训。当然,一个成年人的经历就更为丰富复杂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将自己的经历当作一分精神财富,充分加以分析,总结出规律性,以指导以后的行动。
另外,个人的亲身感受对本人来说,是最亲切和最深刻的。许多文学名著,都是以作者的亲身感受为核心而展开的。同样微观人才学也应当以作者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为素材而加以深化、阐述。这样是否不同的作者将会有不同的微观人才学?不会的。因为微观人才学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尽管每个人的事例千差万别,一旦将其事实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就会显示出其共同点。这点也正和文学作品一样,一篇优秀的作品虽然建立在作者亲身体会的基础上,但能感动千万人,使他们流泪、欢欣鼓舞,甚至于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也同样具有感染力。这是由于他从艺术上进行高度概括的结果。微观人才学需要把他所搜集到的有关素材,从理论上进行高度概括。只有这种基于真实事物的理论概括,才能打动读者,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引起共鸣。
如上所述,不难看出,微观人才学是以个人活动作为实验室的。不但需要从共同的体验中提取普遍性的规律,还需要以个人的体验去丰富它,加深对它的认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开展进一步的实验。因此,这一门科学的理论,是一种概括大量个人事例、融合各种成功失败的经验而加以普遍化、理论化的学问。这门学问将指导着后人努力的方向,并在后人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