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要素的主要内容-基本知识

来自:田福招聘网   发布时间:2014-01-02 10:07:38

    这是指一个人才必备的知识储备。古人云“才以学为本”,“非学无以成才”。学问、知识是人才得以成长和发展的纂础。一切杰出的人才都必定是知识渊博的大学间家,而且正是由于有渊博的知识才使他们成为了杰出的人才。要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者,就必须“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第254页)
    斯大林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假如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知识,也就不能创造出科学社会主义。”(《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91页)高尔基在晚年写给一位作家的信中说到:一位好的作家,应该是“具有百科知识的人”,“应该懂得尽可能多的东西,应当站在他的时代的科学知识的高峰上。”对一位作家应该这样要求,一切渴望成才的人们对自己也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基本知识,既包括书本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的经验知识,既有间接的知识,也有直接的知识。
    一个人的知识有多少,学问有多深,虽然可以通过学历、阅历来判断,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工作中,要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考察。
    一个人的大脑对于知识的储存能力是十分巨大的,而且还有很大的潜力。据统计,一个人的大脑可储存的知识橄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50倍(该图书馆现藏书一千万册,就是说一个人大脑可储存的知识量相当于五亿册书的知识皿),记忆能力可保持70-80年以上,人大脑的网络系统远比北美洲全部电报、电话的通迅网络复杂得多,而真正发挥作用的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还有人统计,大脑的储存能力,达到能同时掌握六门外语、上两所大学、熟记大百科全书的十万条条目全部内容的程度,而实际发挥出来的能力还不及三分之一。可见人的大脑储存知识的能力之大和潜力之大。若能科学地加以挖掘和利用,人的大脑对知识的实际有效的储存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学科之间愈益强烈的分化与互相渗透及整体化的趋势,正不断地改变着对人才知识的需求。
    一方面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只能在一个相对比较狭小的专业领域里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广博的知识面就难免受分工的局限,造成视野狭窄,眼光短浅,不能综观科学发展的趋势,也很难把握本专业发展的动向。另一方面,每一个专业领域的问题,常常不是仅仅依靠本专业的知识所能解决,还需要借助于其它领域一些知识的帮助。据统计,一个现代的科研课题,60%的间题要靠外专业的技术和知识解决,甚至许多本专业领城的新思想的提出、重大间题的突破,也常常是受其它专业领域知识的启示。这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还应该看到,现在不仅许多重大的科学成果都是多专业通力协作所取得的,而且各个学科的交界处还是当代科学最敏感的生长点。因此当代不少有识之士都在这样一些学科的交界处努力开拓研究领域。而要能在这样的领域里作出贡献,.他们就不仅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还必须掌握邻近的几个领城的知识。
    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现代的人才既要具有雄厚扎实的基础,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每个人才不仅是精通某一、二个专业的“专才”,还应该逐渐向具有比较广阔知识领域的“通才”方向发展。
    对于一位科学技术人才来说,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只是最基本的知识要求。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本专业历史发展的知识,要适时地跟踪本专业领域知识的最新进展,掌握专业前沿的知识,还应该懂得与本专业相邻近的专业的有关知识,学一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
    对于一位管理人才来说,对他的基本知识的要求就更加广泛。虽然并不一定要求他成为某一专业的专家,但是对他所领导、管理的领域里的专业知识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要有这一领域的历史和现状的知识,而且对邻近领域的知识也播要有更多的了解。铆如,一位学校的校长,不仅应该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知识,而且必须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人才学、未来学,等等,同时对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要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同样,一位好的农业管理千部,不仅应该懂得农作物生长的知识,还要有林牧副渔等各个领域的一些知识,要傲得一些气象、水文地质,环境科学、生态系统以及化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
    当然对于一位管理人才,尤其是居于重要领导岗位的管理人才,除了以上一些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有实施科学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迅速发展,管理的作用无论在科学中,还是在生产上,以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显得异常重要,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管理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不借得管理科学的知识,就无法对现代化社会实施科学的管理。因此,现代的管理人才,他们虽然可能不是某一专业的专家,但是必须是掌握了管理科学的知识、懂得科学管理的内行和专家。
    管理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更要按所管理的对象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誉如,一位从事科学管理的人才不仅要懂得一般曾理科学的理论,还必须懂得科学经济学,懂得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办教育的人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傲得一般的管理知识,还必须懂得教育经济学,懂得教育发展的规律,懂得人才成长的规律,等等。
    一位好的管理者,有了以上这些管理的理论知识还不够,还必须对所管理领域的具体的方针、政策有深刻了解,对这个领域、这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下属的各级干部、全体人员的情况有深刻了解。这种了解不是“约摸”,不是“大概”,而是具体的,细致的。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精位。如果没有这样一些活的实际的知识,他所学得的那些管理理论是无法应用的,硬要套用就必然出现教条主义的错误,当然如果没有前者那些基本理论的武装,也会导致经验主义的错误。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就是二条,一是出主意想办法,二是用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不可能出来好主
意,人才使用也会发生失误。这样的管理必然是低效率的或者是混乱的。
    而且,我们还要看到,社会主义事业的管理工作,毕竟有特殊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社会主义的管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必备的一门基本知识。因此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管理者,不仅是政治思想上的要求,而且还是管理工作科学化的要求。
    管理科学与其它科学相比较,有它自己的特点。上海科学学研究所的刘吉同志在《现代领导艺术》一文中说到:“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同时是一门艺术。因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有人的意识活动,不仅有理智的科学思维,而且还有着各种复杂感情的联系。…管理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需要应用的技巧。”这些见解是很有道理的,是符合列宁曾经指出过的:“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特殊的本领”(《列宁全集》第三十卷,第394页),管理“是有关能力的事,有关技巧的事”(同上,第三十六卷,第544页)的观点的。既然管理不仅要掌握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需要应用的技巧,而如果说前者可以更多地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来获得的话,那末后者则需要更多地依赖于实践的途径来掌握,也更多地体现在实践的经验中。
    管理知识不仅对于专职管理人才是必备的,对于其他各种专业人才也是需要的。因为现代社会和科学事业的每一个成功和进步,都是各种人才共同努力的成果,任何工作都不开管理。无论自觉与否,每个人总是在接受某种管理或实际执行着某种管理的职责。如果各种专门人才也同时掌握了管理的知识,就可能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或参与必要的管理,使管理工作臻于完善,更好适应各自专业发展规律的需要,也为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提供了条件。
    不同的人才,对于知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对于每一个人刁‘,不仅要注意掌握必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个对于他来说是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海无涯,人生有限。即使十分博学者对于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如有人统计,一个人即使用尽平生精力读书,也只能读完他所从事专业的5%的文献。以有限对无限,就要有所取舍,有所得必有所失,想什么都要,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是面面俱到,也不与人雷同,而在于满足工作的需要,又富有自己的特色,基础雄厚,适应性强。


本文来源:海南人才在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r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