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在感叹“人才危机”,许多人都对糟蹋人才的现象愤愤不平,但许多地方人才的进路却依然如此艰难。据有关部门普查,仅外语人才全国就有三万多人没有使用或学非所用,远远超过去年高等外语院系毕业生数。一些精通数门外语的专家竞在当保管员、包装工,仅此一端,便足可为当今的人才写一篇“行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难在哪里呢?是我们的领导无识才之慧眼,无容才之雅量,无用才之魄力吗?有这些方面的原因,但不尽然。我以为根本问题还在于:“人才危机”云云,还只是说说而已,有些领导并未真正具有这种“危机感”。
“危机感”,这是一种思才如渴的心情。俗话说:“揭者易为饮”。倘若真的觉得又焦又渴,则得一人才,如时雨之浇新苗,其欣喜之情若何?而有些领导对于有才有识之士总是求全责备,挑挑剔剔,总是觉得这也有问题,那也不可靠,就因为他还“不渴”—并未真正休会到“人才危机”。
须知这种“危机感”并不是人人都能真心领得的。如果只求平平安安保帽子,庸庸碌碌混日子,则人才的有无,并不关其痛痒,又何“危机”之有呢?只有那些一心扑在四化上,真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才懂得“人才危机”关联着事业的命运。“危机感”,正是根源于“事业心”。
这个道理,自古皆然。刘邦洗脚的时候,为什么忙不迭地欢迎邮食其请他上坐?无非是为了“取天下”。后来他总结打败项羽的经验时说道:张良、萧何、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就道出了他广招人才的用心。唐太宗私登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入,道:“天下英雄尽入吾毅中矣!”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也因为唐太宗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守成君主,乃是一个宏图大略的政治家。宋王安石执政之前,写过一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说道:“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这道理也明白得很:因为他要变革,就不能袭用守旧之人,而急需培养出一批能够“变更天下之弊法”的人才来。
有道是:英雄识英雄,人才借人才。能够爱惜人才的人,自己必须也是人才。能够信用事业家的人,自己也必须有事业心}。
于今,爱才,就是爱我们的事业;惜才,就是重我们的事业。即使他于识才还缺乏眼力,用才还缺乏经验,但只要有了事业心,这一切都不难长进。否则,都是空话。
对于那些胸无大志、因循守旧的领导者,对于那些意志衰退、混字当头的领导者,对于那些官僚主义、特权自私的领导者,他们并不爱我们的事业,又怎么可能为我们的事业爱惜人才呢?纵有一二人才处其左右,也只能使他觉得伤脑筋、添麻烦、不安宁,他们并不感到“人才危机”,倒是觉得“人才危险”呢!
“人才学”这门科学新兴起来了,这实在是很必要的。
本文来源:海南人才在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r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