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初所谓德高望重的三个元老重臣。他们历事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身居内阁大学士,同心辅政,协力相资,史称“三杨”。三杨当政数十年,不仅忠心耿耿,政绩卓著,成为皇帝的左辅右弼,而且在拔播贤能二推毅人才方面也弹心竭虑,堪称表率。据史籍记载,在三杨执政期间,单是由于他们的推荐而担任各种要职的,就有十数人之多。而且被他们举荐的人在其任上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做出了成绩,不少人成为一代名臣。
三杨荐贤,能够做到知人善任。史谓杨士奇“雅善知人,好推毅寒士”。宣德五年,国家财政发生危机,各地斌税多通欠,而以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税粮积欠八百万石,朝廷急需得力官员前往治理。当时,周忱有经世之才,但不为人所知。杨士奇、杨荣却将其荐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果然,周忱赴任以后,革除旧弊,节省浮费,既解除了人民困苦,又缓和了国家财政危机,做到“民不扰而察有余羡。”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况钟也是由于杨士奇的推荐,担任苏州知府后,“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原为侍讲,他内刚外和,通达政体,有奇才,受杨荣、杨士奇举荐,进入内阁,直接参与军国大事。杨荣死后,士奇年迈多病,阁务多决于,成为朝中重臣。
三杨荐贤,只重才干,不重资历。明初的名臣于谦本来只是个七品小官监察御史,论资历,可谓浅矣。但杨士奇独具慧眼,看到他才堪大用,将他破格提拔为三品大官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史称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在土木之变时,面临英宗被俘,瓦刺大军兵临北京城下的危局,朝中大臣惊慌失措,而于谦挺身而出,如中流砒柱,力挽狂澜,领导了北京城保卫战,挫败了瓦刺的进攻,使明朝转危为安。彭助、孙鼎本来只是国子监的教员,因有才一能,在杨士奇、杨溥的推荐下,也被越级提拔为御史,先后督学南敲,并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三杨荐贤,唯才是举,不搞结党营私。他们思贤若渴,一旦发现人才,竭力推毅,决不让人才道没。有的被举荐的对象,甚至素昧平生。杨士奇本不认识陈继,户部尚书夏原吉在苏、松一带治水,看到陈继的文章,别具才华,归示士奇,士奇立刻向仁宗推荐,摺为国子博士,旋又升为翰林院官员,值弘文阁。于谦被荐为巡抚以后,每次到朝中陈事,“空寨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一反那种贿赂公行的官场恶习。所以史谓:“三杨等之荐人,皆出于至公,非如后世市恩植党之为也。”
大凡热心荐贤的人,也总是十分爱贤。不因求全而责备,不以小过而废之。这一点在杨士奇身上尤为突出。例如杨荣疏周果毅,遇事敢为,曾数次随成祖北征,立下汗马功劳。但却经常接受边将送来的良马,又曾在宣宗面前说过杨士奇的坏话。有一天,宣宗向杨士奇谈及此事,士奇却反为杨荣辩白:“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青介意。”并希望宣宗能象看侍自己一样看待杨荣,丧现了他的宽宏大量。杨荣虽然不能容人过,但一旦遇到有人触怒皇帝,将遭不测时,却也往往在皇帝面前婉言规劝,消灾弥祸。户部尚书夏原吉、翰林侍讲李时勉,皆因此而得救于杨荣。三杨这种对人才不求全责备,不因过废之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在三杨的影响下,洪熙、宣德、正统年间,大臣荐贤,蔚成风气。
臣下有荐贤的热心,皇.七也还要有纳贤的雅量。在这方面,仁宗、宣宗不愧是一代英主,他们表现了对臣下的充分信任。只要是三杨荐来的贤士,他们都能量才录用,各尽其能。有的人即使受到诬告、中伤,他们都能以其为三杨所荐,而不为流言所惑。有时即使处理错了,一经发觉,立即纠正。大理
寺卿虞谦政绩卓著,却遭谗言,受到降职处分。杨士奇向仁宗力白其诬,并称赞虞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建议为其平反,仁宗欣然接受,诏令虞谦复职。正因为君臣相信如此,遂使洪、宣年间,“正人端士,布列中外,成当日大法小廉之治也。”清初赵翼在论及此事时曾说:“盖一人之耳目有限,若虑大臣荐引,易开党援门户之渐,而必以己所识拔者用之,恐十不得一二,但能择老成首硕十数人,置之t弼之任,使各举所知,则合众贤之耳目,为一人之耳目,自可各当其用,所谓明目达聪也。”这话是颇有见地的。
当然,“三杨”荐贤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们选拔的人才只能是忠于统治阶级政权的。但是,当今天我们正在聚集人才搞四个现代化时,“三杨”荐贤的事绩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本文来源:海南人才在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r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