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九三年当法国大革命处于高潮时,罗兰夫人曾经写道:法国没有人才,遍地都是些侏儒。后来,列宁在《新的任务和新的力量》一文中,针对俄国当时出现的类似观点,尖锐地提出批评说:“人才既多又缺,……这个矛盾现在表现得特别突出:到处都在呼求新生力量,埋怨组织内缺乏人才,而同时到处又都有大量的人力自请效劳,年轻的力量,特别是工人阶级中的年轻力量正在长成。作具体组织工作的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埋怨缺乏人才,就是陷入了法国大革命最高发展时代罗兰夫人所陷入过的同样的错觉中”。
列宁的这些话,现在我们读来仍然感到十分亲切。罗兰夫人的错觉以及诸如此类的观点,在我们的某些同志中不是还同样存在吗?
从实现四化总的要求来说,我们的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力培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充分看到,至今仍有大批的人才被埋没着,或者半埋没着,致使他们报国无门。一方面叫喊缺乏人才,另一方面许多人才又在被埋没,这就是矛盾着的现实。
任何一个单位,必有人才。我认为这应该是人才学的一条定理。全部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去发现,去使用,去培养。有句俗话,叫做“目中无人”。往往人才就站在我们面前,而我们却视而不见,这岂不就是“目中无人”么?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为什么人才就在面前却视而不见呢?
我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人才神秘化了。人才是在地上奔驰的千里马,而不是四蹄行空的天马。仰首望天,望穿满天彩霞也是找不到人才的。人才就在群众中,在实践中。只要眼睛向下,不拘一格,广开才路,并为他们展现才能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人才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你的面前,根本用不着踏遍海角天涯。此其一。其二,讲资历,讲名望,瞧不起年轻人,不注意从不出名的“小人物”当中和青年中发现人才。这些同志忘记了:任何“大人物”都是从“小人物”来的。其三,对人才有“求全”的思想。戴着“求全”的眼镜怎能找得着人才呢?没有缺点的人才古今中外都不会有,而且一个人的缺点往往是同优点相伴生的。其四,是用其所短而弃其所长,正如让千里马拉盐车,不怪自己用人不当,反而责怪人才是庸才。特别是有些人才在“大才小用”中能发扬“螺丝钉的精神”,
从没有怨言,于是便被认为这就是他的“专长”,而不去考虑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一言以蔽之,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我们的思想不解放。
解放了思想,人才就会站在我们面前,象闪闪发光的满天
繁星一样。
本文来源:海南人才在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r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