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的干部制度存在着一些缺陷,不利于人才的发现、选拔和培养,且容易造成不少人才的埋没和浪费。缺乏人才的必要交流,可说是弊端之一。
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计划经济,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有本质的不同。在人才的培养和分配上由国家统筹安排,在总体上保证各地区各部门人力上需要和可能之问的大体平衡,对多数大专毕业生的分配也大体注意到专业的对口。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表现。统筹安排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的发展。这基本一面是首先应当肯定的。
问题也还有另一个侧面。专门人才一的安排上,统得过死也不好,它往往会带来副作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情形:在统筹安排统一分配中存在着“大呼隆”、“一刀切”的某些流弊,容易忽视个人的专长,从而发生了部分人才的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有些同志踏上工作岗位后,经过种种努力逐渐形成某些专长,而现有工作岗位不宜于发挥他们的专长,在若干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厂企业中科技人才相当集中,,有很大余力,而另一些单位正急需借用这些人才,发挥他们的余力,在调整国民经济中,有上有下,有的部门任务激增,有的部门任务减少,有的单位科技人员奇缺,有的单位科技人员则过剩,需要以盈补缺。
基于上述情况,人才的适当交流,显得十分必要。如同计划经济需要适当地辅之以市场调节一样,人才使用安排上是否也可以考虑在统一计划下辅之以适当的流动。人才的适当流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特长,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各尽所能”的原则。
“人才难得”。任何一位堪称人才者,实际上也就是专家。而造就一位专家,国家曾花了很多人力、财力,真是呕心沥血,而专家本人无疑曾作了很大的努力。一切专长都是勤奋换来的。用其专长,可以尽心尽力,是能量的解放,其结果是一以当十;用非所长,埋没人才,往往十以当一,岂不可惜,从本人说,才以致用,创造性容易发挥;忽视专长,强人所难,于建设事业不利。既然人才难得,就应尽可能尊重其所长,发挥其所长,努力做到大才大用,而不优才劣用。举一点浅显的往事为例,齐白石作为木匠并非鲁班,作为画家却是大师;发明电报的莫尔斯原是画家,没有留下著名的绘画,转而研究电报,却获得成功。应该说齐白石、莫尔斯的改行是改得好的。拿眼前的事例来说,攻克了国际上认为“很困难”的“最优分批”尖端数学问题的李慰营教授,原是一家硫酸厂的工人,但他的特长是数学,调到长沙铁道学院后,正在与创造“侯氏定理”的侯振挺教授一起攻新的难题。放在那一个岗位最适合呢?人们不难作出恰当的判断。象李慰营这种工作调动,就属于人才的必要流动。
目前已出现一些人才交流方面的好苗子。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例说明人才的交流有利于四化建设。有一位计量专业毕业的科技人员,曾在某机器厂作仪表修理工,工作清闲,经商调至计量测试研究所工作,他带领一个课题小组夜以继日地攻关,创制成“光纤故障测定仪”,为光通讯会战作出了一定贡献,受到了全所一致好评。好钢用在刀刃_匕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又如某科研单位一位副研究员,在原单位似乎才不出众,受聘于另一单位,研究噬菌体,工作有声有色,得到好评,本人的积极性也很高。再如,有一位测绘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原分配在某厂任技术员,在某项任务中和电子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在计算机软件方面颇有才能的专门人才,后来调整到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工作,正在发挥专长。他又团结了一批青年中的“电子迷”,给他们以具体切实的帮助,其中有一位是在某饮食店做大饼的七三届中学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已能独立进行J S---10A小型电子计算机的软件设计,最近应聘参加丹江口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水位预报的程序设计工作,正在发挥他的才能。这种人才的交流,既是本人的强烈愿望,更是选拔建设人才所必需。
人才交流不单是指工作的调动,兼职、兼课、暂借使用,都是可取的形式。上海科技大学聘请生化所、硅酸盐所、涂料所的科研人员去学校兼课,学员普遍反映,科研人员实验做得多,理论联系实际,熟知国内外科技动向,深入浅出,易懂好记。应聘兼课的科研人员也深有感触地说,为教学备课,对自己原有的知识需要不断的提炼、总结和补充,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而且为了从理论上解释现象,阐明原理,迫使自己多读点书。同样,科研单位、工业部门请大学教授兼职讲课也很必要,被聘者往往都有他的特长,或专业知识比较系统完备,或有某些独到之处。搞基础理论的和搞应用技术的也可以彼此到另一单位讲课或帮助一个短时期的工作,可以打破单位之间的界限,便于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思维方法的交流,有时在一种逻辑思路支配下,某项研究长期未能突破,而在另一种逻辑思路下豁然开朗,取得突破。这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所以人才的相对流动对发展事业有利。
我们提倡的人才的必要交流,是在服从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统筹安排下的流动,也就是说要统而不死、动而不乱。对确有真才实学的专门人才,现在工作岗位不适宜发挥他的专长,或有较大余力,可以在外单位兼任一些工作的,才允许有所流动。对现有专长与现有工作岗位大体相称的,就应安于原岗位。至于从个人目的出发,见异思迁,那更是与人才交流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这种有条件的人才的流动,就是“动而不乱”。
搞好人才交流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对工作岗位需要有所调整的,接收单位、输送单位,事前宜充分磋商,又与本人相商,力求做到三方满意。有的似可先行商借作为过渡,这既便于接受单位考察,也便于本人体察新的工作岗位与白己的专长是否相吻合。接收单位和本人满意,原单位要以全局为重的精神,乐于输送。这种统筹就“统而不死”。
人才交流也还是件新事情,它会遇到一些思想阻力。有些同志往往把人才看作属于本单位的,而不是看作属于国家的。有“单位所有制”观念的同志,首先想到的是“这是我们单位的人”,而不是首先想到“这是咱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人”。有些人才在本单位被等闲视之,根本不当其为人才,一旦外单位前去商调或商借,有些人便侠侠不快,心中暗忖:“咱们的人帮你们去做事?”“咱们这里平平常常,·却要到外单位去崭露头角,岂不是‘将’自己的‘军’?”宁可在单位里埋没,也不肯输送出去。这种狭隘心理是不利于四化大业的。
人才交流,涉及到干部沐制的改革,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种种情况,何者宜动,何者宜定,有何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需在占有相当材料后,作出周密安排,力求使优才得到良用。
本文来源:海南人才在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r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