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规划与核算的儿个问题(1)

来自:田福招聘网   发布时间:2014-02-12 08:45:16

    这里所谈的人才规划和核算是属于微观人才学范围,即个人一生中的才能培养和利用的效能问题。人才是最宝贵的,但生命有限,古人说,人生如白驹过隙,说明人生过程转瞬即逝。在这十分有限的时间里,既要培养,又要使用,如何得出培养和使用的最佳比例,而取得高效能,这就是关于人才的经济学问题。可惜的是,由于四人帮的影响,不论组织对个人或是个人对自己都大量存在盲目性。在人才问题上,不知道计算成木和贡献,因而也无法最经济地使用和培养人才,而将十分宝贵的生命任意浪费和挥霍,大大地缩小了人才的作用。
    有人说,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才规划的人。他在《论语。为政》中写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也有人认为,不能算作是对人才的才能成长规律的描写,而只是说明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但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水平上,认识能力是人才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善于把握其本质,就能正确处理和分析情报,作出合理的决策和设计。因此,这段话仍可做为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来加以讨论。
    这段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的认识能力是随着寿命的增长而增长的。这种关系大体上可以用上升斜线表示。人的认识能力的最高峰不是在年富力强的生命期,而是在“七十古来稀”的高龄,这实在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年高力衰,非但没有精力深入当前的实践,也无法解决知识老化的问题,他的认识能力也同体力一样,正处于衰落的阶段。事实上一个人的体力及其认识能力都不是持续上升线,基本上是一根单峰曲线,可名之为体力曲线和智力曲线。人的生理状态也是单峰曲线,可以用体力曲线代表。智力曲线受生理曲线or,即体力曲线)的制约,由于知识的积累需要一定的实践,故前者的位相一般落后于后者,越是发展的社会,这种落后越显著。寿命与智能是一种曲线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其情况如图所示:
    这个曲线只是对科研而言,对其它行业曲线的高峰有时间上的挪动。很显然,科研的黄金时代是在四十岁为中心的二十年内。在此范围之外,智力曲线急剧下降。因此,大约在五十五岁之前,智力曲线高于孔子的斜线,这是按孔子学说所得出的压制青年人的理论根据。在五十五岁之后,智力曲线又显著低于孔子斜线,这又是孔子过分夸张老年人的认识作用的根据。
    对于科研工作者的最优年龄问题,曾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有人对1500年到1960年的全世界1249名杰出的科学家和1228项重大科研成果作了统计,发现最佳年龄期在二十五—四十五岁,峰值年龄在三十九岁。有人统计古今中外1243位著名科学家的发明年龄。
一四十岁之间。1901一一1979年间322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获奖年龄如下:
    我国情况也大致与此相似。据统计,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部分研究单位在1978一一1979年间获得重大科技成果
奖的科技骨干中,三十六一一五十岁的占88%0
    智力曲线事实上还由于社会因子的放大,而且有更大的曲率。青年,特别是因家庭困难而能奋发有为的青年,由于其社会地位的低下,才能受到压抑,但其能力曲线却在压抑中继续升高,一旦有社会变革或经济、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往往是青年人站在社会的前面,带领社会前进。老年人则往往由于终身奋斗的结果,已有一定名望和地位,而名望和地位又往往变成对个人的精神束缚,加上知识老化和年老力衰,无法深入实际,智力曲线一般加速下降。因此,孔子的这段话用以描述一个人对客观认识能力变化的规律是不正确的,它最多只能作为对己存在的社会制度的适应性的描写。一般说,年轻人热情洋溢,容易看到社会的缺点,有的还立志于社会的改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大,经历风霜,棱角渐渐磨去,逐渐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到了老年时期,已经成为社会的长老,虽然“随心所欲”也“不逾矩”了。
    人的智力和体力一样,都是单峰曲线,有上升期,有黄金时期,也有下落期。一般说来,图上所示的智力曲线可以分为四个位相。大致说,二十岁以前的一段时期是上升位相的前期,二十岁到四十岁是前期工作位相,四十岁到六十岁是后期工作位相,六十岁以上是结尾阶段。人的精力、家庭负担、社会负担、社会地位都是随着这四个或更多个位相而变化的,在一般情况下,这几方面是互相协调的。如果说,这种协调遭到了破坏,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矛盾,严重地影响到人才的成长和个人的幸福。因此,在人才的规划中,必须结合这些位相,对个人的能力和社会的关系进行通盘考虑,使之互相协调,才能发挥一个人的最大作用。以下对这几个位相作一些初步描绘:
    二十岁以前基本上属于在校学习阶段,一般由父母抚养,没有任何家庭负担,对社会虽然开始有所接触,但无任何社会地位,也很少社会经验。这时期充满朝气和热情,学习欲望强烈,应当说,在这一位相中,主要任务是把要素知识掌握好。
    二十岁至三十岁,属于初出茅庐阶段,这时己经有一定的要素知识水平,刚刚开始接受社会任务和社会负担,有着充沛的精力和热情。这时最重要的是投入科学试验的第一线,承担最基本的操作任务,力求技术精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大量实践,把学校接受的要素知识,迅速改造成综合知识,使自己转变成能够生产科研产品的具有一定个人特色的生产线,并作出一定成绩。为一生的事业打好基础。
    三十岁到四十岁已经有了丰富经验,具有带领少数人搞好一项具体任务的能力,但对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需要补充和更新。这时已经有了家庭负担。和一定的社会负担及社会地位,是埋头苦干的阶段。
    四十岁到五十岁是独挡一面的时候,除了继续补充和更新知识外,还有较重的家庭负担,随着社会地位的上升,增添了很多社会活动和负担。这时开始退出操作第一线,更多地从事课题的设计和指导任务,可以运用社会地位,带动一个方面的科学研究。
    五十岁到六十岁,已进入衰老的前期,但已作过大量工作,有相当的名望和影响,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应当是从事大课题的组织指导和著书立说。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在个人努力,可以运用已经取得的名望和影响,积极扶植年轻人,为社会的发展准备明天。
    六十岁以后基木上属于结尾阶段,力求作一些适于自己能力的工作,鼓励青年人前进。
    以上只是一般性的大致描述,事实上每个人的情况相差很大,不一定与此完全相同。但是不可否认的作为生物的人,具有由幼而壮,由壮而老的生理曲线。生理曲线是智力曲线的基础,基木上可以用史前人的能力曲线住要决定于体力)代表。而在文明社会里,智力曲线的位相较生理曲线虽有所后延,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都离不开生理曲线的支配。在青壮年时代生理曲线和智力曲线似乎是各自发展的,但归根结底仍然离不开生理曲线的支配。这种差别反映为成才有早晚,成名有先后,但是仍有一定的限度。我国古代曾有“甘罗十二当71相,太公八十遇文王”的传说,事实木身的真实性这里不作考察,但可说明其间的时间幅度在人们的印象中可以是很大的。就传说而论,即使“太公八十遇文王”,但也不一定等于说他的学成是在八十岁的老年。“甘罗十二当7?C相”也不等于说甘罗在十二岁已达个人智慧的顶峰。由此可见,即使类似的说,也离不开以上关于智力曲线的论述。这些位相对一般人说来,仍是大体存在的。但是两个曲线的位相差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是十分重要的。智力曲线和生理曲线的位相关系有一个基本原则,即前者比后者应当超前,超前量越大,越有可能做出更多的贡献;落后是一种不利的标志,落后量越大,不利的程度也越高。
    如何判断超前和落后呢?一般习惯于用学习多少进行衡量。但前面己经说过,学习程度不能完全表现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还要全面地分析智能结构的三个方面:知识、技能和逻辑。我们先从知识的学习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有人说过,知识犹如金字塔,塔基要博,塔身才高。这是博与深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几何形象表现。金字塔的垂直剖面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即知识量)是由高(h)和底长(w)的积求出的,它代表一个人的总的学习量。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说来,要着眼于金字塔的高,因为只有高才有更广阔的视野,才有可能作出更好的成果。因此,要力求使比例数h/W趋于极大,h/W就是知识效率。达到同样的高,不一定需要同样的博。同样的学习量可以达到不同的高。因此,我们努力的方向不应当单纯在数量上追求知识量,还应当从高度上下功夫。因为多余的博对于高来说,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只博不高,效率则为零。只高不博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前面说过,要有一个最低限的知识面,才可能作出成果,故效率只可能为一个有限数。
    因此,我们不能单从知识量判断智力位相是否已经落后,而主要从知识金字塔是否有一定高度来衡量。一个人假使对如何改进他的科研工作有一定想法,这就说明,他的知识金字塔己经有了一定的高度,就完全有可能在工作中去增长自己的才智了,我们在前面所谈的智能自我增长过程就可以开始发挥作用。
    根据所确定的科研目标来规划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增大提前量和减少落后量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指引下,“按计划,有比例”地改善整个智能结构,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并能同科学研究的效率联系起来。
    如何提高科研效率呢?应当指出,科学上的成就也是金字塔式,它的价值首先是在塔尖上表现出来的,故也以高来衡量,但同时需要一定的广。高是质量,广是数量。科研的效率的一个表现也是比例值h/\V。有人说,科研能够以数量求质量,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仅是数量的延伸形成不了金字塔的高度。尽管有了很大数量,效率仍然可以为零。
    因此,对一个科研人员来说,必须具备两座金字塔,即个人才能的金字塔和科研成就的金字塔。最巧妙而高效能的作法是两个金字塔合二而一。它们距离越近,效果越好;距离越远,效果越差。如何缩短二者的距离,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
    这两个金字塔是纵向的并列系统,其中横的联系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智能循环。换句话说,规划中两个金字塔是宏观的战略规划,而智能循环则是施工中的战役安排。宏大的规划通过灵巧的战役安排而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