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E值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提高O值,另一个是压低I值。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智力循环进行得越迅速和E值越大,则一个人的贡献越多。
附带指出,在工作中增长的才智(oz),作为另一输入补充到自己的才智中去,这事实上是一个人作出贡献(01)的付产品,但这个付产品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表示工作本身对才智的增长作用,是一个发展的因素。因为它不但表现了工作中的才能自我增长过程,而且还获得了十分新鲜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因而将有更高的智能效率。因此,智能循环应如下图所示:
关于0:还有两点说明:第一点,0:并不完全属于闭合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为在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大量情报和实际知识常常超出课题的范围,而同基本理论和兄弟学
科有密切联系,因而它还有着循环圈之外的广阔联系。第二点,02的取得常常是不需要代价的,因为代价是以工作投资的形式在贡献(of)上回收了。
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输入,应逐渐从以I为主转为以0主,就能加强反馈作用而提高智能效率。此外,还有一个秘诀,即尽可能选取同输出性质接近的内容学习,最理想的是二者基本重合。只有在理想的情况下,输入的材料才能作为原料直接投入一个人的智能生产线,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记忆负荷。否则,对输入的内容还需付出再加工的精力才能在工作中应用,同时也需要承担部分不必要的记忆负荷。02往往是最理想的输入。
这里有一个问题,学习往往不是着眼于一项工作,而是着眼于一生的工作,因此也就难于和工作保持如此密切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解决在于对自己一生的规划。如果有一个长远的个人发展计划,每件具体工作都可以纳入它的范围。这时任何一件工作,连同与它有关的智能增长都不过是总的计划中的一砖一瓦,学习与工作的联系也就是必然的了。在这样安排的基础上,对个人发展必须的学习也就减少到最小量了。
以上所谈只是最理想的情况,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同时还是一个社会上的人,他还有必要取得似乎与自己科研直接联系不大的知识和才能。例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有爱好音乐的兴趣和才能。同时,科学也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一时看来似乎用处不大的知识,以后也可能出乎意外地发挥作用。显然对于这些知识的意义是不能完全否认的。以上所谈的主要是围绕着科研活动,同它无直接关系的知识活动则属于另一问题,在这里就不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