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才在线——学习、智能增长过程(3)

来自:田福招聘网   发布时间:2014-02-11 10:43:00

    以下我们考察一下自学过程,以揭示智能自我增长过程的机制。我们假设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本代表新学科的著作。我认为把这个机制谈清楚,就会发现,学习其它东西,机制也是完全一样的。
      〔图4)是一种自学方法的图解。纵坐标表示效果,横坐标表示劳动。曲线上升表示有了效果,上升越急(即a角越大)表示效果越好,理解力越强。曲线下降表示忘记,下降越急(日角越大),说明忘记越快。故学习的过程就是理解力和记忆力相互结合的过程。理解力是获得学习效果的力量,记忆力则是维持效果的力量。但记忆力不能无限地维持效果,在一定的时间后效果即会衰退,而进入忘记过程。前一效果的维持是后一效果发挥的基础,故理解力要利用记忆力所提供的机会,向前扩大效果。理解越深的东西,越能在记忆中保持,所以记忆力要利用理解力所取得的效果,扩大其维持效果的能力。根据这样一个原理,对于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从效果坐标的零值开始。学习开始时效果较好,。角较大。但是随着学习量的积累,曲线的倾角“:就会逐渐减小,这说明困难增加,即花费劳动增多而效果缩小。故al角也可以称为效率角,因为它反映效果和劳动的比例。这时应该从头开始重复学习,即从a:点开始,可以看出a2角比a:角增大,即复习超过第一次学习的效果,也即到d,点之前比第一次学习更易于理解,这就可能取得更大的学习量。在a:点的重新开始,事实上就是对刚学过一部分的复习,运用理解和记忆,巩固已得成绩,再向未学的一部分突击。我国古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即为此意。a2点又是第二次的重新开始,这种重复往往需要达到几次以上,才能达到M,点。M:点表示一门学科或一本书全部学完。学完后不再复习,所得效果就会迅速下降(即忘记),直到c,点为止。Mc:即自然忘记曲线。如果达到c:点之后,再要对这门学问或书进行学习,又得重复在0点开始的过程。如果在达到C:点之前,在b,点进行复习,则所费劳动很小,即可达到M:点,M2二ail,以后的忘记曲线‘M2c2就比原来的MIc,要缓慢得多(日角减小)。以后在bZ点开始复习,又再次.巩固效果。总之,可得到如下的关系式:

    日1 >N2> P3 ... ... > a,--/ 0,即p角应趋向减小,最后完全巩固。因此,利用理解和记忆的相互关系及其木身的规律性,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知识和技能。
    事实上,上面所作的图解在阅读一本科学书籍时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最初几行总是容易理解的,但随着学习量的积累,逐渐的难以理解了。这时,从头开始阅读,总能多少向后推动一些。当然,有时也会碰到难点停住。但是,一木逻辑严密的书,对于解决这个难点的必要线索会在前面有所交待,可能是阅读时忽略或理解不深而未能抓住。这时,从头开始,再学一遍,或找一定的参考材料,就会获得解决这个难题的线索。反复学习和思考而无法解决时,还可以有的放矢地请人指点。
    在学习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适合于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但不管学习方法特点如何,不断地归纳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做笔记能为归纳和总结提供重要的素材,个人的学习特点往往反映在个人笔记的特点上。
    一般说来,笔记是重要的学习工具。达尔文随“贝格尔”号考察船考察,曾记有大量的珍贵资料,达十八本之多。法国著名的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一生作笔记二万五千多册

。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手抄笔录的材料达一干万字以上。列宁的《哲学笔记》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的不少章节都是摘自作者的笔记。在笔记中贮存着作者搜集到的珍贵资料和思想认识,往往比正式材料丰富得多。因此,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笔记应当认为是大脑功能的延伸和补充。所有记入笔记的材料都经过作者的挑选或加工,因而可以认为笔记属于知识的初级产品。由于目的和作用不同,笔记有各种不同的种类。
    对于在校的学生说来,对每门功课都应当有笔记。在笔记里,将课木里的知识(包括定义、公式、最基本的数据等)十分简单扼要地列在一起,注明关键所在,附上与此类似的和容易混淆的其它概念和事例,并以不同的符号标明其中的联系以引起注意。往往一门功课经过一番整理和消化,就能更为简化而有系统性,既加深了理解,又便于记忆。这种笔记也可以作为日后参加工作时关于基础学科的最好的备忘手册。
    对于从事研究工作的人说来,有两类笔记。一类是学习笔记,另一类是工作笔记。
    学习笔记是作者学习前人著作的笔记。列宁的《哲学笔记》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在这木笔记里往往将原著重要的话语先作简要的摘录健样作便于日后引用)。同时对每段话都有作者自己的简单评述和当时想到的问题,其中有许多精采的论述。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列宁摘引黑格尔如下一段话:
      “这里还可以看到,既然我们承认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即使不是木来的意义上.),那么结果就不能大于原因:因为结果就是原因的表现。”①
    紧跟着,列宁对这段话进行了解释:“接着就讲到历史。历史上常常举出奇闻轶事当作大事件的小‘原因,—而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导因,只是一种外部刺激,‘事件的内在精神完全可以不需要它’。”②
    在这段解释中的“奇闻轶事”和“导因”二词用了另一种字体,以引起注意。在解释的边上划上直线,并批注道:“历史上的‘大事件小小原因”,。
    在这一段笔记中,列宁把黑格尔关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论述引导到二者的量级的比较,强调“事件”和“原因”的大小应当是相近量级的,这就给分析因果关系提供了一把很好的钥匙。例如,我们用这样的观点来观察人才成长与出现的规律性不是也很有用吗,因为人才出现的历史事件不能归因于某些偶然性的“小事件”(即奇闻轶事),而要从社会背景上和个人特点上去寻找。
    这个例子充分反映了列宁是如何进行学习的。这一份笔记不但为列宁进一步研究哲学准备了大量素材和路,而且于后人也是很有价值的文献。很显然,类似的读书笔
记对于研究工作者是十分有益的。
    工作笔记是科研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随时记录下来的材料。前面提到的达尔文的考察资料,李时珍的手抄材料都属于这一类型。除了工作中的系统性笔记外,常有一些偶然现象,需要随时记录。例如,由于科学工作者的大脑经常是围绕着他所钻研的课题活动的,所以常在一些偶然的场合涌现出某些灵感,这时必须立即记录下来。为此目的,爱因斯坦口袋里经常有纸片。有一次,他在桥头等一个学生,当时阴雨绵绵,忽然脑子里出现一个出色的想法,就在雨中赶快记上。药物学教授洛伊一天夜里醒来想到一个极好的设想,立即简单的记了下来,但第二天从所记的简略文字中想不清当时的想法。次夜,他又一次醒来,再次得到了那个设想,他高兴极了,仔细记了下来。起床后,立即走进实验室以生物学历史上少有的利落、简单、肯定的实验,证明了神经搏动的化学媒介作用。
    上面所谈内容说明笔记对记录和开拓思想的作用。思想往往变化很大,没有笔记就无从巩固,也无从细致比较和分析。所以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也是善于动用思想和利用文字的能者。这在谈到智能增长的问题时,不能不提到。
    我们再谈谈如何在工作中增长智能的问题。在工作中增长自己的智能,应当是科研人员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的基本方式。科研工作本身是一种创新工作,科研人员永远处于新的知识的边缘。因此,工作的本身就给他提供了最良好的学习条件,问题在于如何利用这种条件。可以说,存在着充分地可能把科研工作过程转化成智能自我增长过程,即智能随着科研工作的开展而自行扩张的过程。应该说,智能自我增长过程是科研人员是否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以下作一些分析:
    一般说,学习主要是输入(以工表示),工作主要是输出(以0表示)。一个人的贡献是在输出中形成的,输出是衡量人材的指标。一个人在科研上的精力等于用在输入上和用在输出上的精力之和。一个人在体力上和智力上都是一样,都必须有一定量的输入,才可能有输出。所以在最小量的输入的基础上作出最大量的输出,是科研人员的努力目标。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给社会带来最大的贡献。如果输入过大,甚至输入占去他的全部精力,那么他就谈不上贡献,甚至成为毫无价值的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