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指出,人的技能主要是靠锻炼形成的,不能单纯依靠现代化装备。同是使用先进技术,因使用者的技能不同,效果会有显著的差异。单纯依靠先进技术,还会引起技能下降的结果。·例如:由于计算器的普及,在国外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行简单的心算,小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却不能进而导致数字感的迟钝。决定着一个人在科研工作中的敏感性,数字感很大程度上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本领。因此,这种情况不能不严重影响到新的一代的成长。所以在使用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基本技术训练。
类似的问题在现代技术发展的条件下是多不胜数的,值得予以注意。对于天气研究来说,对天气系统的敏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靠亲手绘制大量天气图来积累经验。因为对天气图的熟练程度可以导致关于大气环流形象思维的建立。一个科研工作者只有具备很高的设计能力和技巧,并对其研究对象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形象地思维能力,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取得有代表性的数据,而顺利地完成科研任务。
科学家中有许多勤于操作、精于技巧的例子,可以说是求实精神的优良传统。我看到过许多白发苍苍的老气象学家亲自从事统计和观测,竺可祯在去世前几天还有观天的记载。当然减轻他们的辅助劳动是必要的,但是一定的统计或观测可以使他进一步体验到方法和资料的性能,只有这样才可能作出合理的改进和设计。应当说,对实际操作缺乏兴趣是不踏实的科研作风,它有可能导致脱离事实,最后葬送其科研前途。
语文是一种重要技能。它是将所得数据和事实,结合理论和想象力构成一篇具有严密逻辑性而能进行交流的论文的主要手段。它在科研中代表着总装技能,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产生社会效果的主要方式之一。事实上语文包含逻辑化与形象化的技能。语言对一篇论文的质量的影响很大。许多材料经过语文的表达,会立刻显现出异常的光辉。一篇精采的论文往往从艺术上看也是很完善的。有时,从论文的写作也能显现出设计的不完善和所得结果的不合规格,这就为进一步加工提出了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有人把语文仅当作一般写作知识,这是不正确的。语文水平不够往往不适于作一个全面的科研人员。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提高科学语言的水平。
在语言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是木国语言,因为木国语言是思维表现的基木形式。外国语言一般只是同外国交流科研成果时的工具,只有外语极为熟练时,才有可能作为思维的形式取代木国语言。一般说来,外语是后加的,往往需要同本国语言联系起来,甚至翻译成木国语言才能理解其意义。因此,外文作用极其有限。木国语言的水平就是外语的上限。甚至在翻译(笔译)中也主要决定于本国语言的水平,外国语言再高明,最后还是要用本国语言表现出来,如果本国语言水平很低,即使对原意已有清楚理解,也绝不可能写出流畅的译文。因此,对于我国的研究人员说米,中文水平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外文。当然作为与国外交往吸收世界科研成果的工具,外文仍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当前的科学发展很迅速,国外的许多最新成果,不可能单纯依靠翻译来介绍,因此作为一个有能力的科研人员,熟练地掌握一、两种主要外文,还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