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社保代理——人才的发现(3)
来自:田福招聘网
发布时间:2014-02-03 10:47:10
因此,人才应在社会中锻炼,在斗争中成长。他们能在时代的变化中,清楚地听清时代的呼声,并用自己的意志和才干,来推动社会的前进。我国有句古话:“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含义十分深刻。我们姑且不论秀才的阶级性的一面,先来看看秀才的才能结构。秀才是读书很多的人,而书是别人在过去写成的,是间接知识,自然这种书一般难以清楚反映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甚至先入为主,成为一套知识篱障,这就阻挡了秀才的视野。同时,秀才在技能和逻辑上都缺乏实际的锻炼。古代的生产大都是靠体力来完成的,秀才被描写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缺乏实干技能的人。在逻辑上被描写为满口“之乎者也”脱离实际。因此,十年寒窗使得秀才的才能结构残缺不全,无法承担天下重任。
在科学研究中也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情况,我们所读的科学著作都是别人在过去写成的,而且还不可能完整地表现作者当时的全部认识和体会。如果我们盲目相信书木,他所提供的知识体系也很容易转化成知识篱障,束缚我们的思想,成为“造反不成”的秀才,这是不能不予以注意的。
因此,在研究人才成长的规律时,既要考虑人才的学识,又要尊重人才的创造力。真正的人才绝不是某个英雄怜惜或赏识的产物,而是要扩大社会上的竞争机会,不拘一格地使各种人才在社会实践中涌现。一句话,机会比赏识重要得多。我们前面谈到了,在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所以成为人才辈出的时期,乃是在这一时期中由于社会的大变动,涌现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国与国之间进行着生死存亡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经济斗争,就把这些方面的人才不拘一格地推向第一线。让他们干,在干中展现才华。而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限制下,这种机会就很少,甚或成为万马齐暗的时代。
尽管人才产生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但在最黑暗的封建社会也可能出现个别优秀人才,其中包括科研人才。其主要原因是在不适宜的大气候条件下,有可能存在一定的有利的小气候,个别人靠自己的斗争取得一定的成就。他们的共同的特点,归纳起来是十二个字,即:有大志、识大局、高效率、巧设计。这十二个字属于微观人才学的范畴,反映了在同样社会条件下,优秀人才所以不同于常人,其原因就在这里。
有大志,是德的基础。没有大志,怎么可能百折不挠地献身于科学事业呢?大抵在科学事业开始的初期,并没有明确的科研方向,这时主要是凭借一颗赤热的心。居里夫人早期钻研钢铁磁化问题,爱因斯坦初期研究毛细管,他们都未取得成绩,但是他们都坚持下来了,最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有人统计了我国近三年来受到表彰的四百名科技人才,他们的发展平均需要八年 (从二十四岁算起)才能选准自己的目标。这就是一种意志的考验。
在选准方向后还要坚持下去。不论什么样的条件,也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前面说到的科学考察往往是十分艰苦的。既使是理论研究,也需要极大的毅力。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时深以不懂黎曼几何为憾,为了弥补这个知识缺陷,他竟付出了七年的劳动。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几乎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这些事例,对科研人员是很有教益的。
识大局,不仅是德的主要方面,还牵涉到科研的方向。识大局,就是充分地认识自己的环境条件,千方百计地适应环境,发掘环境对自己的有利因素以致改造环境,从而达到发现真理的目的。在木书其它地方已经或将要谈到科研如何同社会需要结合,这是一种大局。此外,还有科研怎样同个人利害协调的问题。居里夫人的研究条件是十分艰苦的,她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镭,本来可以获得优厚报酬,用以改善她的生活和实验条件,留地奉献给了社会。这是十分崇高的精神但是她却毫无保为了科学事业,能够忍受自己的成果被埋没很多科学家,、被否定,而不影响他向真理迈进的决心,这是由于他们从大局着眼之故。孟德掀的遗传学被埋没了三十二年,黎曼的非欧几何的演讲被埋没了十三年,被发现和受到重视已是身后事。迈尔和赫尔姆霍兹的能量守恒定律的论文,却被著名物理学家波根道夫否定了。这样的例子很多。
目前,“四人帮”宣扬的“闹而优则仕”的流毒,在科研队伍中仍有反映。一篇论文尚未完成,就闹着要求社会承认和给以奖励。在科研工作中争课题、争设备、争资料、争辅助人员、争条件等也屡见不鲜。 事实上这种“争”既对自己无益,也对整个科研队伍起着瓦解的作用。现以“争课题”为例进行一些解剖。应当承认,人类的未知领域是很广阔的,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哪里做不出成绩呢?争课题的“热门”,从逻辑上看,“热门”是值得考虑的。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结构和布局,所谓“热门”实际上是科研领域里别人己经发现了并已集中了相当人力的地点,待你赶到,往往己经迟到了。科学成果,先到为胜。“赶热门”本身就酝酿着失败的因素。大量事实说明,很多的成果不是出现在热门里,在居里夫人研究镭的时候,镭并不是热门,其它很多第一流的科研成果也具有这种性质。所谓“赶热门”不过是在缺乏科研判断力的情况下的一种“争”的形式罢了,并不是严肃的科学态度。
当然不争热门不等于根本不能从事热门工作,同时,专门寻找“冷门”也不一定就是很正确的方向,一切都需要分析判断。“冷门”也有各种类型,如果是社会确实需要(不论从长远观点或近期观点说),而一时未为人们所认识,或畏其困难而不敢从事,所以形成人手不够的冷落场面。这种“冷门”实际上正是潜在的“热门”,打开这个暂时冷清的局面,需要有人别具慧眼或勇气,一旦成功当然是很大的贡献。
再以“争条件”为例。我国科研人员一般生活、工作条件都不很好,有的还很困难,这是我国科学工作前进中的重要阻碍之一,显然是需要大力争取改善的。但是,国家力量有限,改善只能是有步骤的,改进过程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很难做到完全公平合理。大多数科研人员能识大体,顾大局,把好的条件让给别人,为科研队伍的团结作出很大贡献。然而也难免有个别人,在有利条件面前一味争先,甚至已经优于别人,仍不罢休,结果既浪费了自己宝贵的精力,也恶化了集体的气氛。
前边已经谈到很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获得的。在很多科研单位,最有价值的成果往往不是条件最好的人作出来的,更多的是条件较差的人作出来的。这种情况说明,成果主要决定于个人的精神状态。一个在恶劣条件下也能艰苦奋斗的人,如果得到较好的条件,将能作出更多更大的成绩。所以他们正是需要改善条件的重点对象。至于一些坐等条件,强调困难而无法起步的人,显然不一定能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也实在没有必要先改善这些人的条件。
其它的几个“争”不再一一赘述了。总之,这种个人之“争”不利于人才的涌现和成长,是为有为者所不屑的。由于现代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科研劳动越具有社会性,“识大局”对科研人才的成长也越来越重要。能否识大局对个人说来也是一个锻炼和考验,可以使人逐步获得全面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许多有作为的课题带头人都是经历了这样的锻炼而成长起来的。由于他高瞻远瞩,顾全大局,有献身精神,而不纠缠在枝节问题上,所以逐渐地和自然地成为一项科研工作的精神支柱和集体的维系力量。这样的人是科研队伍的精华。
高效率,对科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科学研究的竞赛中,早到为胜。时光不等人,所以任何科研工作者都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时间当作生命,每分钟每秒钟地进行争夺,是科研人员应有的精神状态。高效率首先要把时间抓紧,说干就干,可以今天干的,绝不留到明天。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说:一进了实验室,就不再分白天和黑夜,星期天和工作日了,必须一气作完,一件事己经在脑子中占据了位置,利用连续性的优势,这样不但可以高效率,而且也最经济,去争夺下一个胜利。如果此时插入其它工作,待重新开始时,又得再作思想准备,造成精力的浪费。
巧安排,是高效率的基础。巧安排的第一条就是合理设计和计划,在这方面必须花最大的精力,使设计和计划保证质量在各个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尽量减少工作中的弯路和返工。学习也是这样,特别是在学习的初期,更加需要质量第一。初期的质量是后期的基础,初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上受到锻炼和提高,可以为后面的理解和发挥形成有利的习惯和作风,创造更好的条件。英语中有句成语叫作“很好的开始就是完成的一半”,正是这样的意思。
巧安排的第二个要旨就是工作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寓言“龟兔赛跑”尖刻地嘲笑那些自以为高明的兔子。他们往往在学习或工作的开始,就觉得十分容易,但并没有真正弄懂其中的奥妙和诀窍,因而缺少思想准备急于求成,待到工作深入一步,立即知难而退,或者是走上弯路,需要返工重新开始。“欲速则不达”正是对这种人的一个告诫。
但是,如何能作到一步一个脚印呢?首先要求的是每走一步,要真正把这一步走完,不留尾巴。其次,要把每走过的一步记录下来,加以思考,作到有据可查。当然,所谓在这一步中不留尾巴,不是说在遇到一时不能攻克的严重
作为一个课题负责人除了熟悉每一个环节外,还要熟悉它们之中的复杂关系,使自己具有驾驭全部过程的能力。理想的话。另一方面,它使人们通过榜样看清了社会的需要,为人们指出了方向。因为人才的价值是以才能和贡献来衡量的,那么人们就千方百计地为提高才能和作出贡献而努力,结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整个单位和社会的才能都会急剧上升,造成十分生动繁荣的局面。
相反的情况,在人才受到压抑和窒息的地方,这种连锁反应就会走向相反的方向,不但己有的人才大量外流,即使是用行政的力量抑制外流,也会人心向外,动荡不安。人的价值不是以才能来衡量,而把注意力转向关系学等歪门邪道,整个单位或社会的才能水平就会急剧下降,风气也会不断恶化。
因此,人才的产生和发现,对任何单位或社会都是一个强有力的硬指标,值得高度重视。至于人才的流动,可以促进这两种连锁反应激化,形成强大的压力和人才问题不能不解决的有利形势,这样会逐步形成有利于产生人才的客观条件,使人才产生和发现的问题获得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