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社保代理——人才的发现(1)
来自:田福招聘网
发布时间:2014-02-03 10:46:34
人才的产生有社会方面和个人方面的因素。前者属宏观人才学范围,后者属微观人才学范围。在谈到人才的产生时,不能不牵涉到社会提供给人才的机会,也即个人努力的宏观条件。知道这些条件,对于个人如何处理自己同所在单位及社会的关系,从而明确前进的方向和策略是有意义的。
人才产生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人才的发现,而人才一旦被发现、被肯定,事实上也就解决了如何正确使用的前提。在人才的发现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探讨,一个是发现人才的方法问题,另一个是发现人才的社会力量问题。
关于人才的标准如何掌握,是很复杂的。我国自古以来,存在着推荐和考试(科举)两种选拔人才的方法,也就有着两种标准。后一种方法主要以考试成绩作标准,一般情况下,体现着“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前面一种则以推荐者的意见为标准,依靠一定的推荐手续,往往千丝万缕地受到人事关系的影响。所以两种方法中,考试方法提供了较为有效的客观标准,无疑要优越得多。
但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学习的成绩并不能完全决定以后的工作才能,故用“学而优”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十分准确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拘一格”地选用各种类型的人才,而考试方法不能完全适应“不拘一格”的要求。这样选用人才的标准又进一步复杂化了。
北宋王安石提出审德、审才和试事三大原则作为考核人才的标准。现在看来也是十分科学的。‘三者之中以试事最为具体,因为它包括了审德和审才的含义。只是一时之事不足以论生平,所以同审德、审才结合起来,并列为三。这一提法也与木书前面论述相符。人才以贡献衡量,故在实际工作中能否作出贡献就应当是选用人才的更恰当的标准。所以,更准确地说,“干而优”是发现人才和选择人才的真正标准。我们常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千里马者,日行千里,符合“跑而优”的标准,即“干而优”的·具体化。当然,这个标准相当于王安石的“试事”,它同考试的标准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结合起来。考试可以作为初选的方法,要求通过一定的基础知识的考试和当面的谈话,以便将所需的候选人员缩小到一定的范围内。然后规定一般试用时期,给以任务,观察其执行和完成的情况,才可以进一步认定其工作能力,根据“干而优”的原则给以适当职务。
只有“干而优”才能作到“不拘一格”。这是由于现代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其中包括设计、试验、组织、后勤等。每个环节都必须强有力的人才担任,否则一个环节落后就会影响全局,阻碍生产科研成果的效能。在人才济济的科研单位,也可能出现一些薄弱的但关键性的环节,这时,只要改善这些环节,就立刻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整个科研机器的效能。因此,这些环节的人才往往不是常规意义下从几门功课的成绩就可以完全反映出来的,而是在“干”中才能反映出来。
“干而优”是把人才放在“干”中去衡量。人才和商品有某些类似,都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只有根据当前科研的实际需要,才能不拘一格地找到有照顾全局的能力和实干精神的人才。对这样的人应采取不断加重任务,不断试用的办法,使其显露头角。
对于发现的人才有必要给以更有利的条件,使其加快成长的速度。但必须注意到,艰苦的条件往往为发现人才创造最好的气氛。正象在困难条件下参加革命的战士更为纯洁和英勇一样。我们也发现在艰苦的条件下有很多优秀的科研人员,以令人感动的献身精神无声无息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人员特别是在整个科学研究的服务岗位上和在艰苦地区科学考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当前的科学研究往往牵涉到许多复杂的组织工作和后勤工作。却较难有人承担,因而也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科研人员从事有自己署名的论文的积极性,一般说来,明显地高于从事于维系整个科研工作而必须付出大量精力的组织工作和后勤工作。其中有少数人达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程度,不仅不为集体付出任何劳动,至对别人为包括他在内的科研工作所进行的大量服务,非但不予尊重,反而存在不正确的看法,甚至歪曲中伤,增加这些工作的困难。但是在这样的困难情况下,一些有成绩和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却挺身而出,承担了这样复杂而艰苦的任务而毫无怨言。在艰苦地区的科学考察中,经常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这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有的人在青藏高原的荒漠中,终夜遭受狼群的袭击:有的人主动承担把物资运过冰川河流的任务:
有的人在一望无涯,容易迷途的荒I-1-1夜晚,寻找散失的伙伴:还有的人登上高度达百米以上,缺乏防护设备的电视塔上,安装气象仪器:还有的人背负几十斤重的树木年轮
样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这里举出的只是几个少数的例子,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已经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多么宝贵的科学献身精神。这种献身精神说明了他们
具有承担艰巨而复杂任务的强大精神力量。发现这样的人才对于科学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科学事业是一种发展中的事业,并不是处处都能和报酬保持着平衡。过分计较个人报酬的人,往往极大地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和毅力,不适于充当冲击科学堡垒的尖兵或承担指挥任务。科学事业中的这些优秀人才,大都不计较名利,埋头苦千。我们要宣扬这种崇高的献身精神,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对他们巨大的贡献从各方面予以支持和尊重。
雷锋是我国社会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但是前一时期,有一种错误认识,似乎雷锋精神可以不再要了,这显然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为社会而献身的人代表着社会的正气和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应该永垂千古,何况我们要为世界创造具有最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但需说明的是,作为一个社会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时期“按劳取酬”是社会分配原则,不能把人们利害关系的协一调完全寄托在个人的献身精神上;然而同样也不能仅仅根据这一点而否定个人献身精神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而不给以高度的评价。科学界有许多具有雷锋精神的人物和事迹(如蒋筑英和罗健夫以及类似的科学家),这是极为宝贵的,我们也应当同样尊重和爱戴,并把这种尊重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