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也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因为它具有社会性而更加顽固和强大,要克服它更加困准。但是不克服它。创造能力必然受到压抑。
最近儿年来,人们对科学创造过程中的“灵感”和“机二遇”讲得是比较多的。善于捕捉灵感,抓住机遇,这是提高·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从事科学创造的过程中,常常有某种新的思想火花突然地出现在脑际,人们把这称作“灵感”,而把出现某些意料之外的新奇事实的现象或者出现一种意外有利的条件的时·机称作“机遇”。抓住这种灵感和机遇,就可能成为创立某种新的科学理论的或作出某种科学发现和取得某种成果的起点。
“灵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并不神秘,更不是什么神灵的启示。它是人们在从事创造性劳动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或受到某种启示,或长期的酝酿之后突然进发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钱学森说:“我们所说的灵感,实际土是人的观察、体验在头脑中的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仍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的间题。”柴可夫斯基在说到“灵感-一这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的同时,还指出:“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键牛般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
因此.灵感每个人都可能产生。究竟能否发生并且导致重大的科学成就.那就要看每个人的科学素质和所作出的努力了。阿基米得(公元前287-212)在澡盆中激发灵感,悟出了判定真假皇冠的办法,从而导致了浮力定律的建立,是由于阿基米得已经久久在思索着如何判定真假皇冠的问题了。化学家凯库勒(1829-1896)能够在朦脆的睡境中梦见,笨环的结构,也是因为【海南招聘】多少天来一直在苦思苦想这个间题了。
因为灵感是突然进发出来的“念头”,它常常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因此只有迅速地抓住它,并迫踪下去,才能取得有意义的结果。能否在瞬息之间意识到它的意义,并迅速地捕捉到它,这就需要科学的见识和敏锐性。那些思想上的懒汉是永远捉不住灵感的。
“机遇”也是创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它常常为新的科学发现提供重要的线索。所以贝弗里奇(1908-)说:“留意意外之事是研究工作者的座右铭”。因为机遇都是“意外之事”或是“偶然之事”,而且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或与既定目标并无多大联系的事情。缺乏科学发现的敏锐性的人,往往就不太光顾它们,或者即或看到也用一种未经认真考究的似是而非的解释,把它忽略过去,这就不知不觉地放过了可以取得重要成果的难得机会。
在“机遇”面前,研究者的才能就在于善于发现哪怕是十分细微的意外情况,而且能抓住它,不轻易放过去,以此作为起点,跟踪寻觅,直到取得有益的成果。正如贝弗里奇还说的那样:“有时,机遇带给我们线索的重要性十分明显,但有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有很有造诣的人,其思想满载着有关论据并已发展成熟适于作出发现,才能看到这些小事的意义所在。”而巴斯德则说得更直接:“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为了研究动物体内的糖代谢作用,弄清搪是在哪一部位分解的,却意外地发现肝脏的血液中的箱分很高。按当时传统的观念,动物不能合成碳水化合物,而只能从植物性食物中吸收。既然肝脏血液的糖分很高,说明精分不在这里分解。因此应该另换部位来确定糖分究竟是在哪里分解的。但是贝尔纳却没有这样做,【海南招聘】从这意外的发现中看到一条有可能推翻传统观念的线索,于是抓住不放。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试验,终于证明了肝脏的糖原生成作用。发明大王爱迪生在研究如何防止灯泡内壁变黑的试验中,发现了“爱迪生效应”。【海南招聘】把这个偶然的意外发现记到了笔记本上。这说明爱迪生具有科学的见识和敏锐性。但是【海南招聘】没有抓住它追踪下去。要不然【海南招聘】完全可能成为电子管的发明者的。所以法国细菌学家查理·尼科尔(1866-1936 )说:“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要不执意追求,“她”就飘忽而去了。
“灵感”也罢,“机遇”也罢,都是辛勤汗水的结晶。“灵感”不会从天而降,“机遇”不会自己闯进眼帘。正像英国物理学家、科学学的奠基人贝尔纳在谈到怎样才能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时所指出的:“可能有人认为,这完全是碰运气,是偶然的机会,在某种意义上说,本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但是,如同关于父子在田野里刨金的寓言一样,运气只有在你知道到那里去寻找,在你准备不怕疲劳,充满信心地去挖掘的时候才会碰到。”
以上讨论的只是人才成长的几个主要的主观因素,而不是全部主观因素。各类不同人才,应该根据各自成才的要求,注意发现自己的特点,认清自己的长处、短处,认识成才
的环境,自觉地加强修养和银炼,扬长克短,顺势成才,使自己迅速成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r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