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在对于“人才”的认识和标准还莫衷一是,但是·从上述几个认识人才的基本原则出发,我们可以认为:“人才”就是那些能够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实践中,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为提高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较大贡献者,或者是那些具备了某种从事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具备了为人类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内在条件,只是暂时由于缺乏某种外部条件和机会,而尚未作出较大贡献者。前者是“实在的人才”,后者是“潜在的人才”。
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把更多的人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才能的、能够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才。人才的发掘则主要在于,努力发现那些具备了某种创造能力,而尚未作出较大贡献的“潜在人才”,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得以施展,作出实际的贡献,由“潜在人才”转化为“实在人才”,同时也为那些虽然已经作出了某种创造性贡献,但并未获得社会公认的人才·,争取社会的公认,并:将他们安T,到恰当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一尽其用,使人才不遭埋没,不被浪费。
由此可见,具有“创造能力”,这是人才的基本特征。而他对社会所作出的“较大贡献”则表现在创造性劳动成果仁而。
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创新性质的活动,是开拓性的劳动。创造并不神秘。凡是前人没有作过的,后人作了,前人没有能够完成的事情,后人完成了,前人未能加以认识·的事物,后人获得了科学的认识,这些都是创造。
而且,“创造”也是相对的。创造不仅有大有小,还有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创造。有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创造,有艺术的创造,有管理工作的创造,在所有的领域、所有的行业都可以有所创造。创造并不是科学人才、文化艺术
人才所独有。北京百货大楼“特级售货员”张秉贵同志就是在三尺柜台前接待了二百多万的顾客,练就了“一抓准”、“一口清”的过硬的基本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创造,成了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俗话说:“事事做好皆学问,行行创新即人才。”
对于“创造性劳动成果”,也要作全面的理解。不仅应-该注意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成果,还要注意到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精神成果。勿庸置疑,创立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完成一个新的科学发现,搞成一项技术发明,人们都会承认这是创造性劳动成果,这对于提高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重要的贡献。同样,一部好的作品,一部优秀的影片,一首优美的歌曲,一幅壮丽的画面,一个舞台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也会被承认是创造性劳动成果,它对于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贡献。
我们还应该看到,那些既没有令人敬慕的科学发现,也没有显赫的功勋,更没有象著名作家那样给人们留下长篇巨著的千千万万普通的人才,在他们各自的平凡的岗位上所创造的业绩。也许他们每个人给社会提供的物质财富并不惊人,但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所表现出的祟高的理想和对事业所倾注的巨大热情,却为陶冶人们的心灵,改变社会的精神风貌,提供了宝贵的榜样,他们所创造的这种精神财富是很难用数字来计量的。
毛泽东同志早就教诲过我们,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能够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选集》第654页)特瓤是今天,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更要有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要提倡为祖国四化建设事业争建奇功卓勋,还要提倡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精神。那种低估精神成果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显然是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的人才观念的。
事实上,人们在评价人才的贡献的时候,从来都是十分看重他们所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意义的。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夺得了第三届世界杯女子冠军,之所以在全国人民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不仅是因为她们精湛的球技吸引了人们,使人们引以为自豪,更在于她们把“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作为行动的准则,发扬了敢于拚搏的精神,终于为祖国康得了祟高的荣誉,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的斗志和勇气,给正在四化新长征路上奋发努力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和力量。“球技诚可贵,精神价更高”,这是人们所公
认的。
有了以上一些对“人才”的认识,在我们讨论“人才”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比较多的共同语言,在许多问题上有可能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仅仅靠这些原则性的认识,来判定一个人是不是某种人才,能不能成为人才。仍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那些“潜”人才的认识就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明确人才的标准和具体要求。
本文来源:海南人才在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r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