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一次会议上,我听到一位科学家谈起他一年来的“成绩”时,他说:“今年我最大的成绩是开会I本市、本校、本系的大大小小的会不算在内,光是去外地开会,一年之内便开了二百五十六天!”
这件事,使我感到震惊。我们的科学家,竞变成了“会议专家”!会议过多,如今也是影响人才成长的一个不利因素。
我国已故的化学家、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傅鹰教授在一九五五年第九期《化学通报》上发表了《高等学校的化学研究—一个三部曲》一文,曾这样尖锐地揭示了会议过多的害处:
“不必要的会太多。在这句话中‘不必要’三个字可能是不必要的,因为根据我五年来的亲身休会,有必要的会几乎是例外。在学校中全校性的,全系性的,全教研室性的会议比比皆是。一个稍微有些研究经验的教师就更忙了。除了学校之内,在校外还有许多会议被请去参加。只要是不好意思摇头,就有自原子能(A)到动物园(7.)种种莫名其妙的会需要参加。今以北大化学系主任孙承愕先生为例,他时常一天须参加四个会,而孙先生还不是我们系中职务最多的人。根据惯例,一个会少则两三点钟,多则五六点钟。这些会议真正解决了什么问题只有天晓得,但是宝贵的时间却很无聊的浪费了。”
从一九五五年至今,十五年过去了,重读傅鹰的这段话,仿佛依旧入木三分。
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许多科学家为了攻克科学堡垒,争分夺秒,甚至把一秒钟册成好几瓣使用,怎能让那成灾的会议白白耗费他们那寸金难买的宝贵光阴!不必要的会议,是生命的盘虫!
在成名之后,除了会议通知如雪片般飞来之外,还有记者来访、约稿、信件、来客、报告会……把你团团围住。人们在分析许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获得一次奖金之后,为什么不能再获得一次时,指出原因之一是成名后的这种沉重的额外负担,妨碍了他们,
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大力呼吁,把优秀人才从会议堆中解放出来,从记者的包围圈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把精力用到自己的专业上去。只有这样,才能使优秀人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本文来源:海南人才在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r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