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注意以上谈到的儿点之外,还要:
(一)定个学习计划。中国农谚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是讲的种庄稼。一个人要想成才,也得计划自己一生如何度过。特别是进入青年时期有了自己设计自己的能力之后,可以长计划、短安排。比如上了大学后,就不能象中学那样满足于老师讲、自己听了。而应做个计划,什么时间读些什么书,达到什么水平。当然,计划也可以调整,在调整中前进。这是长计划。短安排,可以短到一学期、一个月、一天。高尔基说“不知道明天该作什么的人是不幸的”。加上一条时间限制往往能够提高效率几倍。一九二二年,王若飞同志到法国勤工俭学,他给自己规定过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表。科学家富兰克林没有读过大学,在业余自学中,他也给自己安排过一张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分配计划表。
(二)定个战略计划。这里主要是指时间上的战略。因为每个人的攻关目标是不同的,需要分析。一般来说,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医学家难以早期成才;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自然科学家在三十岁前即可作出创造性的贡献,舞蹈家、歌唱家、美术家更可大器早成。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天下鼎沸,群雄逐鹿,捷足者先登,而又不尽然:数学论文提早发表一天即可独步占鳌头,文学巨著磨它十年五载反倒从容夺花魁。所有这些,都应筹划在胸。
(三)用头脑清醒的时间去处理费脑筋的问题;用比较大段的时间去处理复杂的事情。如果不分难易、主次,碰到什么问题抓住就干,就可能把最宝贵的光阴碎割成一条条无成效的小片。
(四)检查时间是怎样花费的。商店要天天结帐,月月盘点。可是对于人世最为宝贵的光阴是怎样利用的,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哪些是平白溜走的,有些人却从不检查一下。在资本主义社会,讲究效率的人,有的把十五分钟作为一个单元,检查一周时间之得失。结果发现,三分之二的时间是泡在会议上了,于是他便改变办法将凡不必自己出席的会派人代开。有位一九七二年去世的苏联科学家,叫柳比歇夫,从二十六岁起实行一种时间统计法,每天都进行时间核算,月有大结,年有总结,直到逝世,从未间断。有人统计了一下,这个活了八十二岁的科学家,共发表了近七十部学术著作,还写了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论文、专著,内容包括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进化论、哲学等。苏联作家格拉宁以
《奇特的一生》为题,写了一部颇具特色的文献性小说,告诉人们:柳比歇夫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秘密就是对时间的卓有成效的珍惜。
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斗是一场政治仗,也是一场时间仗,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因此,珍惜时间,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国外有人评论我们有两大浪费是惊人的:一是人,二是时间。这两大浪费不除掉,四化难实现。当然,花费时间的价值,归根结底还在于是否对人民有益,对历史前进、革命事业有益。我们是节省时间和革命的功利主义统一论者。
时间运筹是科学,也是艺术。同样是几十年,成功者真理在手,成竹在胸,谈笑间,强敌灰飞烟灭。正是:夭机云锦用在海南人才在线,剪裁妙处非刀尺。
已故保加利亚人民领袖季米特洛夫有段名言:“青年中谁在睡觉时不想想一天中学会了什么东西,他就没有前进。虽然日常工作很多,你们也必须好好地组织自己的工作,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假如是正号—很好,假如是负号,那就要采取措施。”
季米特洛夫的这段名言可以做为本文最合适的结尾,它道出了一切有志者运筹时间的伟大真谛。
本文来源:海南人才在线招聘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r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