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贺兹特在1965 年提出了“生态旅游”,此后“生态旅游”概念开始得到发展;1986 年,“生态旅游”概念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正式被世界各国器重和青睐,且获得确认。BooE以为,生态旅游指的是去往原始的大自然景观,对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进行鉴赏,能给自然保护区带来必然的经济利润,给本地住民带来一定的就业机会。为旅游者创造了环境教育机会,有利于自然保护的旅游活动[1]。Ercan Sirakaya从供给方面来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具有知识性、实践性、探索性等特点,游玩的景点主要是未被人类打扰破坏的较为原始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风光[2]。Stefan Gossling 也采用成本效益分析(CBA)评价[ 3 ]价值与森林生态系统的成本,霍特林在给美国公园服务局的信中也提出旅行成本法(TCM)的基本框架,之后由Clawson和 Knetsch 等人的发展。TCM提到从游客在旅游消费时,间接来推断环境价位,从而构建游客对环境的需求曲线,能测算环境需求的消费者剩余[4]。ChoongKi Lee ,主要是生态旅游的条件评价方法来估计[ 5 ]韩国的潜在收益,提高环境意识的思考。针对生态系统日益被破坏的现象,Walker 等人引入城市固态垃圾(SUW) 统计量,基于给定的模型,能计算出景区的实际到访人数,进而计算得到旅游压力指数[6]。Vitousek 还指出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会使陆地、水生和大气环境遭受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永久丢失[7]。Sheryl Ross, Geoffrey Wall也建议生态旅游的理论框架,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主动协调好当地社区、旅游业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应依靠合理的生态旅游管理策略[8]。William J.Trousdale 还研究了菲律宾长滩岛,认为有效的监督管理应清楚地描绘地方、区域、国家所扮演的角色,减少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旅游利益得以最大化[9]。Mihalic 也指出,旅游业在发展提升地域资源价值的同时,不仅消耗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会使环境的质量受到影响,从而使景区失去原有的魅力[10]。 I. Petrosillo 提到,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对景区的生态保护,投资者被认为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旅游业有季节变化特性,在旺季对资源的过渡利用,会对景区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生态旅游业也会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生态旅游系统的脆弱性评价体现在:一旦旅游景区变得脆弱之后,那么景区的复原能力会减弱,严重的情况将致使景区的生命循环中断[11]。
本文来源:海南招聘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r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