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在弄清有关的情报后需要决策。孙子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外界情报结合着本身的条件是决策的要旨。决策的主要原则是:填补空白,发挥特点,经济合理,远近两宜。
“填补空白”。科学是创新,创新就是填补空白。空白包括学科的空白、课题的空白、技术的空白、资料的空白等。空白到处皆是,它不但存在人们达不到的地区,而更大量的存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因此,在决策中需要有一种追求空白的欲望、想象力和求实精神等。
有人说,科研也和文艺创作一样,需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浪漫主义就是指理想和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提出别具一格的科研课题。课题落俗,往往也很难有新颖的成果。现实主义指的是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发现现实中的广大未知领域。当然,想象力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所以二者是互相结合的,即来自现实而又高于现实。马克思抓住商品流通这一课题,就是现实中别人视而不见的,但是它又是独到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发挥特点。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包括过去积累的知识优势、地域优势、条件优势等。由于每个人兴趣不同,观察问题角度不同,形成的知识结构也就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就是优势。当前边缘学科的出现如雨后春笋,正是具有各种特殊知识结构的人大显身手的良机1.我们不主张过多地改变科研人员的工作,以免影响他们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作出成绩的机会。但是由于科学发展的需要,适当地改变工作,有时能够有利于形成个人特有的才能结构,对于边缘科学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即使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科研人员注意培养自己的特殊的才能结构,也是一种有远见的作法。
地域优势特别对地学十分重要,在一个地域,地理条件、社会条件、风俗习惯、生产水平等都不一样,而生长在一个地区的人,对本地域往往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研究本地域的问题具有更好的条件。
条件优势,例如我国历史文献丰富,就是一种条件优势。因此,我国气候变化的研究,较多地考虑历史气候问困难面前,旷日持久在此停留。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弄清困难所在,作一些清醒的估计,再转移到另外的工作中,等到条件有利时,再回来解决这一问题。
巧安排的第三个要旨,就是善于发现和结合各种一可能。举例说,我们的时间就有各种类型,有几个小时的成片时间,有不到一小时的零散时间,还有休息、睡觉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也有许多类型,有的需要实验室,有的需要很多的书籍和资料,有的只要一张纸一支笔就够了,有的是属于攻关,有的属于复习,有的属于加工或修改。把这些工作或学习,根据个人的特点,巧妙地安排落实到各种时间上,使其互相配合,取得更大效果。
巧安排的第四个要旨,是善于选择工作和学习的内容,既要着眼长远,又要安排当前,作到分量恰当,环环从各种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以便付诸实施。
在设计中有很多原则可供考虑。精度问题即是其中之一。事实上,仪器的精度决定着资料的精度,资料的精度决定着成果的精度。完成此一成果的各种工序都应当与此精度相适应。这就要求各方面的设计大体确定一个均衡的精度指标。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因过度追求精度指标,造成了困难和浪费,事实上是可以避免的。
试验。即具体科研工作的实施,包括实验考察、计算等内容。试验对科研来说不完全是一个工艺问题,木身具有试探性。业务操作和科研试验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根据固定的程序和工艺要求操作就行了;后者虽然需要根据一定的程序和工艺操作,但这种程序和工艺往往未经过检
验,根据新的情况还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变。因此,科研工作的试验本身具有创造和发展的因素。
试验是科研需要人力和设备最多的一个阶段,绝大多数试验属于集体劳动。为了试验的质量和效率,必须抓住两个环节;一个是参加试验的人要能理解方案的要求,另一个是主要科研人员要深入试验过程。
全体试验人员理解方案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知道每道工艺的意义和操作要领。过去曾出现过研究人员随意指示统计人员进行工作,却不说明工作的意义和要领。结果统计的资料不合乎要求,而研究人员也无从发现问题的所在。一般地说,研究人员应事先对操作进行初步试验,然后再在其监督下使统计人员进行练习,才能保证以后操作的质量。
主要科研人员深入试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但可以保证试验的质量,而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不仅是试验的程序和工艺的调整,而且有时还包括对设计方案的调整,甚至还可能影响到决策。科研就是一场战役,战役的指挥者除了根据情况进行决策,提出作战方案外,还要深入前线,根据千变万化的战场形势,随时采取相应的灵活对策。由此可见,主要的科技人员了解全局是十分重要的,亲临试验现场,不仅是作风问题,往往决定成败.不可低估其意义。题是比较有利的。对别的方面说来,我们也有其优势。
此外,还有其它方面的优势问题有待决策者具体进行分析。
经济合理是决策的第三要求。任何决策要考虑经济学问题,不仅是资金的经济学,而且还有人力和时间的经济学。尽量作到少花钱,少用设备,节省人力,珍惜时间而多出成果,多得收益。
远近两宜。既要照顾到这个课题可以发展的前景,又
要求它尽快能拿出成果,这个成果又是完成更大课题的一
个关键性环节。
总结。是科研工作中提供最后成品的阶段,即写成论文的阶段。论文要根据试验过程中所得出的数字和图表,加以理论上的概括和说明。往往由于缺乏理论的提高,科研成果只剩下一堆数据或事实罗列,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有进行理论提高后,科研成果才有生命,才能放出光辉。
一篇好的论文就象一座精美的建筑物,有着合理而美观的造型,严谨而科学的布局和结构。它应当是科学、逻辑、美学等方面的高度结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写论文新数据、新理论或新见解。
第三是逻辑严密。在推理过程中要层次分明,论据严谨,份量恰当。
第四是思路开阔。从发展中说明意义,提出前景。从周围的联系中说明价值和可能的影响。要触类旁通,四通八达,具有启发性。
写论文时会发现以前各道工序中的缺陷和不足,对此需要随时予以修正和补充。因此它又是整个科研工作中的一次重审过程。一篇好的论文往往是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才完成的。德国物理学家波特在实验报告写完后常常放一段时间,并请对这项工作有兴趣而又抱怀疑态度的人看一遍,然后从读者的角度进行修改,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
推广。把论文放到科学界或应用部门中去考验,往往在考验中发现问题后,又提出了下一步科研的课题。
以上各个阶段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按以下图式互相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课题负责人除了熟悉每一个环节外,还要熟悉它们之中的复杂关系,使自己具有驾驭全部过程的能力。
还联系着艺术问题。基木的要求应当是:
第一是事实确实。事实是论文的基础,从定义、作法到具体内容都要讲清楚,切忌含混不清。资料中存在的问题也需明确交代。
第二是结果新颖,要提出一些不同于前人的新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