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的话,如果说俞敏洪自己一头扎进了英语中间去,而那些英语书都不看了,同学们就会认为我是一个特别笨的人。或者说是一个特别愚蠢的人。所以说为了赶上这些同学。俞敏洪就开始读各种各样的书,结果就把英语又给弄丢了,那么“海南人才在线”非常好奇的就是当时俞敏洪都是看一些什么样的书对他后来的影响会那么大。俞敏洪记得最清楚的第一本书就是《第三帝国兴亡》这是一本写希特勒的书,当时因为俞敏洪的大学同学在那边看,就羞辱了他一下,当时俞敏洪说了一句“大学还看这样的书啊?”当时那个学生就白了俞敏洪一眼,完了就继续看书。然后俞敏洪就知道大学原来不是来学英语的,是来看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书的,所以俞敏洪基本上就注意观察周围那些被同学说成是很有思想的人,他们是在看什么样的书,俞敏洪自己也就会跟着去读,像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等,基本上都是俞敏洪那个时候读的。
美国著名的批判学专家曾指出那些具有专家的社会科学家,在社会科学的想象力艺术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那些缺乏修养的人属于野心十足的人。我国的梁启超也非常主张通才教育,将其用在自己的儿女身上,他认为,第一:专才教育使人知识偏狭;第二知识偏狭不仅会导致胸襟狭隘,还会使人生活单调;第三:单调的生活可能使人产生厌倦,而厌倦则是堕落的根源,如今的我们虽然不能忽视专才,但更要提倡通才,因为博学广识绝不仅仅是丰富知识更多的是塑造思维。
有一组图片非常有意思,文科生和理科生在思维方式上有诸多的不同,比如说说话方式,文科生的说话方式比较活跃,而理科生的说话方式比较有条理,关于旅行也特别有意思,理科生是直达目的地的,文科生可能就不知道该去哪,偶尔采采野花,抓抓蝴蝶,还有蚯蚓等等,学习用品也不一样,约会方式也不一样,面对危机、课堂讨论完全都是不一样的。
本文来源:海南人才在线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r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