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科学家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来自:田福招聘网   发布时间:2013-12-27 15:05:21

    诺贝尔科学奖金从一九0一年颁奖以来,到一九七九年,总共有三百三十二位科学家得奖。对这些科学家取得成就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一些带有规律性或者是趋向性的问题,反映出中年科学家在攀登科学高峰中的作用和力量。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取得获奖项目的科研成果时都花费了巨大的劳动,他们取得成就和获得奖金的时间,有的相隔短,有的则长达二、三十年。其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做出的成果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这些工作成果对于科学或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之后,才能取得人们的公认。
    就考察科学家的“创造性年龄”来说,用他们获奖时的年龄统计来说明显然是不合适的,真正能反映他们“创造性年龄”的是看他们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这正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我们查阅了大量中外史料、科学家传记、自然科学大事记、科学年鉴、专题报道,发现他们往往是用几I到几十年的时间进行研究才取得了成果。通过逐个的分析,我们确定了他们取得成果的年龄或年龄区间(共用三百O五人,暂缺二十七人的资料)。很可能我们的判断对个别科学家不够确切,但对于统计来说这个影响可以认为是很小的。下面就是这样的统计结果:
    统计的结果表明:
     (一)从三十岁到五十岁的二十年区间,是获奖者取得成果的最佳年龄区,他们占全部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二)若把三十五岁以下作为青年科学家,获奖所占比例,物理54.1%,化学34.9%,生理和医学26.2%,三项总和计38%。
     (三)物理奖获得者年龄偏小,二十五岁至三十五岁是他们的最盛期。化学、医学和生理学稍晚,在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二十五岁以下的获奖比例以物理奖最高,五十一岁以的获奖比例以医学和生理学奖最高,化学奖居中。这反映了学科的差别。
    如果利用上表的数据,将三种奖金的获得者取得成果的年龄、人数制成成果曲线图。“成果曲线”在三十六岁达到极大值,这说明当代全世界杰出科学家取得成果年龄的峰值是三十六岁。在这个年龄以前,曲线的上升阶段表现为陡升现象,说明他们参加科研工作的时间虽不长,资料和经验的积累虽还不充分,但是他们敏锐的思想往往使他们能抓住某些关键问题而作出突出的成就。峰值以后的下降阶段比较慢,这同他们丰富的经验和资料积累显然是有关系的。“成果曲线”还说明,在三十一岁至四十五岁之间的十五年,是他们取得成果的黄金时代。
    科学的历史事实表明,中年科学家具有雄厚的基础.与实力,他们是攻克科学堡垒的中坚力量。诺贝尔奖金获奖者的情况正是如此。举例说,在物理学方面,迈克尔逊三十五岁时用光的干涉效应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以此否定了以太说,为相对论的诞生提供了实验证据;丁肇中在三十八岁发现了4/J粒子,一九七八年他领导的小组又找到了胶子的实验证据;薛定愕三十九岁建立了波动方程式;巴登四十岁发明了晶体三级管,四十九岁提出超导性理论而再次获奖;汤姆逊和查德威克都在四十一岁时分别发现了电子和中子;普朗克四十二岁创立了量子学说;赫维希四十三岁发现脉冲星;贝克勒尔四十四岁发现了铀的放射性。在化学方面,桑格确定胰岛素分子结构是三十五岁;海洛夫斯基发明极谱仪是三十六岁;卢瑟福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是三十七岁;尤雷发现重氢—氛是三十九岁,利比发明C14测定地质年代法也是三十九岁;斯韦德伯格发明超离心法是四十岁;奥斯顿发明质谱仪是四十二岁;哈柏发明氨的合成法是四十三岁。在生理医学方面,冯•贝林三十六岁发明血清疗法;克里克三十七岁提出核酸结构呈双螺旋型;爱克曼三十八岁发现脚气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造成的;爱因索夫发明制定心电图的仪器是四十六岁。
    其实,在诺贝尔奖金没有设置前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哥白尼创立日心地动学说的年龄是三十三至三十九岁,伽俐略在力学和天文学上的重大发现是二十五至四十六岁;牛顿的发明年代是二十四至四十五岁,普利斯特列发现氧气是四十四岁,拉瓦锡在此基础提出燃烧学说否定燃素说是三十五岁;“化学之父”道尔顿在四十二岁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法拉第四十岁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四十二岁又发现了电解定律;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是三十五岁;达尔文在三、四十岁时发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五十岁时发表《物种起源》,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上。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为什么做出成果的最佳年龄区是在中年呢?按照生理学的观点,一个人的接受能力从童年时代起逐渐增长,在超过一定年龄之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而一个人的理解、分析能力却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经验的丰富而增长。那么,在接受能力尚未减退、理解分析能力也很强的时代,必然会是做出创造发明的盛年,这个区间正是中年时代。从科学研究的规律来看,一个人的创造发明必得借助前人的基础,自己的实践,再加上综合与分析的能力。要取得前人已经积累下来的知识,需要时间,要取得一定的实践经验与分析能力,也需要时间。在掌握了雄厚的基础知识与一些科学研究的规律之后,这个时代也正落在中年。
    从人们的年龄性格特点来说,青年人思想活跃、敏锐,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老年人有丰富的经历与经验,能看出趋势,把握住方向。而兼有二者的优点又避免其缺陷者也正在中年。
    中年人年富力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富于推理,既有记忆力又有理解力,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敏锐,少保守,这些素质使中年成为获得科研成果的最佳年龄区。当然这是从统计的方面进行定性的叙述,它代表了一种客观的趋势。也有不少著名科学家在他们很年轻的时候就已“崭露头角”,上面的统计数字也明显地反映了这种情况。海森堡创建矩阵力学时才二十四岁,两年后又提出“测不准原理”;狄拉克提出电磁场二次量子化理论时刚满二十五岁;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成功地解释光电效应,也只有二十六岁;威尔逊发明云雾室是二十七岁;波尔提出原子的量子化轨道理论、预言氮的存在时是二十八岁;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一个是三十,另一个是三十四岁;劳伦斯发明回旋加速器是三十一岁;德布罗意提出电子波动说,认为物质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是三十二岁;阿里尼乌斯提出电离说是二十八岁,鲍林二十七岁对化学键和分子轨道理论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辛格和马丁发明色层分析法一个是二十九岁,一个是三十三岁。还有些科学家直到晚年才作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哈恩发现原子核裂变是六十岁,厄朗格尔发现神经纤维有不同的功能是六十二岁;弗里希用了二、三十年,直到六十四岁才发现了蜜蜂联系的语言,科克尔发表•甲状腺的生理病理研究、发现治疗甲状腺肿大的方法时已过了六十五岁;摩尔根发表他的基因遗传理论时已是六十岁高龄了。
    利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这份资料还可以做另一项统计,即他们取得成果的年龄与科学发展的关系。试将二十年作一个间隔统计如下(用305人统计):
    平均年龄的增长说明取得成果的困难程度越来越大。本世纪的情况看来是每百年推迟一岁,并有进一步推迟的趋势。随着科学的进展,人们已有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就也就更加困难。我们不妨将接受前人知识所需的必要时间称为“继承期”,而将作出创造发明的时期称为“创造期”。对每一个人来说,我们总希望他们的继承期尽可能地短,而让他们的创造期早日到来。
    在近代科学刚刚兴起的时期,人们的科学知识还积累得不多,学科的分化还不明显,凭一个人的能力和物力在多种学和上都有发现是常有的事。正如恩格斯所说: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可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学科的分化也越来越细,同时学科之间又互相渗透交叉,实验工具也愈趋复杂庞大,非有国家级的投资不可,登攀新的科学高峰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能在多种学科上有所贡献的科学家越来越少,甚至在同一学科上做出二个以上重大成就的人也渐渐减少,首次做出成就而成名的年龄也有向后推延的趋势。
    这就向科学和教育的领导部门提出两个严肃的问题:一是如何将越来越多的前人知识用尽量短的时间让后人接受下来,使他们尽快完成继承期,促使创造期早日到来,以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二是如何为中年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条件,使他们在才智焕发的创造期能够作出更多的发明创造。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时刻注意及早发现和提拔那些有才干的中青年科技人员。

 

本文来源:海南人才在线招聘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frl.net/